一个完美主义者的自我囚禁——《钟形罩》主题探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0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才华横溢却红颜早逝,《钟形罩》作为其自杀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唯一一部自传体小说),直至出版五十年后的今日,仍然为年轻人所喜爱。《钟形罩》被收录进《短篇小说批评史纲》一书,书中的评论文章大多从社会背景、写作技巧、叙事策略等方面,探讨女主人公埃斯特在父权社会中建构独立的女性身份的痛苦过程。但鲜有学者深究埃斯特疯癫的意义。本文认为《钟形罩》讲述了埃斯特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疯癫失智的必然性,她的癫狂实质是混乱世界中一个完美主义者,建构自身秩序的努力失败,进而释放能量所致。亨利.亚当斯曾说过,“混沌是自然的法则,秩序是人类的梦想”。  本文以混沌的定义作为切入点,以混沌学的关键概念作为主线,探讨了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埃斯特在建构自身秩序中遭受挫折及向社会妥协的过程。混沌和文学的关系源远流长。这一概念经过数百年的文献积累已经包容了多重意指。文学理论家重视混沌这个概念,主要是专注于挖掘西方传统中的秩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支撑,因为他们认为混沌和秩序是对立的。在西方传统中,混沌总是和这样一些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未充分发展的,欠思量的,未填充的和无序的。《神谱》所描绘的创世神话就是个形态差别不断增加的过程,而混沌是无形的,作为创世的背景存在。无论世界是否存在,混沌是永恒的。这种观点在至少影响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后渐渐过时,随之兴起的看法是把混沌当做秩序的对立面。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热力学的流行更为其提供了科学上的支持,混沌被定义为一种张力,存在于短暂的能量释放和为此而付出的长期的代价之间。  本文借鉴混沌概念的当代意义,尝试分析埃斯特疯癫的意义。引言部分介绍了《钟形罩》的研究价值和创作背景。第一章介绍了混沌一词的语源,并通过阐述文学传统中的混沌主题及混沌内涵的发展演变过程,指出用混沌学概念解读本文的可行性。第二章用混沌学的两个关键概念:不可预料性和奇异吸引子作为切入点,分析小说中对于埃斯特而言不可预料的世界和埃斯特自身的完美主义作为奇异吸引子主导着整个系统向混沌发展。基于此论述,指出埃斯特的疯癫体现的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建构自身秩序的努力失败后的一次能量的释放,而《钟形罩》讲述了埃斯特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疯癫失智的必然性。然后是结束语部分,再次重申完美主义是埃斯特疯癫的内因,埃斯特疯癫的整个过程体现的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建构自身秩序的努力失败后的一次能量释放。小说的结尾看来埃斯特已经摆脱了抑郁疯癫,实际只是自我囚禁等待下一次能量释放。
其他文献
马丁·艾米斯是当代英国文学领域最杰出和最富有创造性的作家之一。他与朱利安·巴恩斯,伊恩·麦克尤恩并称英国文坛三巨头。1991年艾米斯出版小说《时间之箭》采用倒叙的方式
谭恩美是美国华裔作家,她出生在美国,而且在美国接受教育,因此她接受的是美国主流文化教育。但是,她的许多作品都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让西方社会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她一
作为当代最重要的美国印第安作家之一,琳达·霍根成功地将印第安部落文化融入作品中,并借助具有重大影响的非正义事件:詹姆斯湾水电站项目,向世人清晰地展现出印第安人民的生存困
话语标记语是口语交际中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没有太重要的实际含义,可有可无,但在现实话语交际中,却像润滑剂一样,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书面纠正性反馈的促学效果一直是具有争议的话题,在二语习得界,有关不同类型的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效果的研究仍未达成一致结论。除此以外,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