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资料,是保持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耕地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因此,通过耕地质量评价及时掌握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变化对于合理规划和利用耕地,切实保护耕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三角洲是近百年来黄河淤积形成的新陆地,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受河流、陆地、海洋多种动力系统的作用,地下水埋藏浅且矿化度高,地下盐分易升至地表,导致土壤盐渍化,盐碱荒地广泛分布。该区土地广阔,但生态环境脆弱,是典型的滨海盐渍土区。因此,进行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区的耕地质量评价是十分必要。同时,由于在空间上不同区域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无法形成通用的具有普适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研究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典型盐渍土区的耕地质量评价,探讨建立针对盐渍土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本研究以垦利县为研究区,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及行政区划图叠置分析确定评价单元6812个,选取立地条件、化学性状和物理性状3个方面11个评价因子,建立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及模型。采取专家打分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评价结果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以进一步了解盐渍土区的耕地质量状况。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空间插值结果,用ArcMap设计编制了耕地土壤养分分级图,并对各种养分的空间分布与变异特征进行分析。(2)研究了建立适宜盐渍土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3)根据垦利县耕地质量综合指数,结合垦利县实际情况,将垦利县耕地质量划为6个等级,并采用ArcGIS软件统计计算各等级耕地的面积,最后绘制垦利县耕地质量等级专题图。其中一级地2906.95hm~2,占耕地面积的6.99%,二级地10272.87hm~2,占24.7%,三级地12448.19hm~2,占29.93%,四级地9856.68hm~2,占23.7%,五级地5229.24hm2,占12.57%,六级地877.1hm~2,占2.11%。等级划分结果客观反映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各等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适合各等级地的改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