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至今,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教育学家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提出了语言输入理论。该理论包括习得一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察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五个假设。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输入假说理论。输入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习得者必须接受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二是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可理解的输入加上低情感过滤程度,就一定能习得第二语言。
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当课堂教学是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时,教学是有效的,是有助于语言习得的。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以促进语言习得。一位好的语言教师应该善于将语言输入简单化,以便向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设法减轻学生的焦虑感,只有当学生感到轻松,具有自信心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从而发挥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促进语言习得。
在介绍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适量的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作者从语言输入的角度着手,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初中英语语言输入的现状,以及教师采取的促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方法,表明语言输入对于学生的语言习得的重要性。最后以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为理论基础,结合上述调查,探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语言输入的质、量以及情感过滤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影响,以及教师采取何种策略来增进课堂效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