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收集前哨淋巴结(SLN)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对于SLN已发生转移的乳癌患者,探讨其腋窝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将本地区所纳入的患者运用纪念斯隆-凯特癌症中心(MSKCC)腋窝NSLN转移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根据所得结果分析此模型是否适用于本地乳癌人群。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确诊的乳腺癌患者病例1356例,经我院病理科对术中快速及术后HE染色的标本进行确认后,明确SLN、腋窝NSLN转移情况。统计了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并且病理明确有SLN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这部分患者腋窝NSLN转移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根据MSKCC预测模型评估每位患者腋窝NSLN转移的风险,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验证该模型是否适用于本人群。结果:经统计共有715名乳腺癌患者接受了SLNB,其中SLN阳性且接受了ALND的患者共240人,将这部分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非条件二元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结果:阳性前哨淋巴结数目(SLN+)与总前哨淋巴结数目(SLN)的比值(OR=0.129,95%CI:0.065-0.253,P<0.01)、脉管浸润情况(OR=0.280,95%CI:0.117-0.670,P=0.004)、肿块大小(将肿块≤2cm作为对照组OR值为1;2<肿块≤5cm组OR=2.955,95%CI:1.084-8.058,P=0.034;肿块>5cm组OR=1.194,95%CI:0.448-3.182,P=0.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三者是腋窝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MSKCC预测模型在本研究人群中的AUC值为0.810(95%CI为0.757-0.864);其中汉族亚组的AUC值为0.791(95%CI为0.726-0.856);维吾尔族亚组AUC为0.871(95%CI为0.784-0.957)。结论:在前哨淋巴结已经发生转移的乳癌病人中SLN+/SLN比值、肿瘤直径、淋巴脉管受浸情况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MSKCC模型对维吾尔族患者人群的预测性较好,对于汉族患者人群的预测性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