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初诊伴内乳区淋巴结(IMLN)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针对内乳区转移淋巴结的最佳局部治疗模式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00例初诊伴内乳区淋巴结转移且接受胸壁+锁骨上下引流区放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患者内乳区转移淋巴结是否采取局部干预分为内乳干预组146例,内乳未干预组54例。内乳干预组根据局部干预手段不同分为IMLN清扫/摘除术联合IMLN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初诊伴内乳区淋巴结(IMLN)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针对内乳区转移淋巴结的最佳局部治疗模式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00例初诊伴内乳区淋巴结转移且接受胸壁+锁骨上下引流区放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患者内乳区转移淋巴结是否采取局部干预分为内乳干预组146例,内乳未干预组54例。内乳干预组根据局部干预手段不同分为IMLN清扫/摘除术联合IMLN放疗组(以下简称手术放疗联合组)33例,单纯IMLN放疗组(以下简称单纯放疗组)88例,单纯IMLN清扫/摘除术组(以下简称单纯手术组)25例。探讨不同局部治疗模式对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的影响。结果:中位随访时间56.5个月(9.6~126.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内乳干预组和内乳未干预组的5年LRFS、DMFS、PFS和OS分别为68.50%,52.60%(P=0.008)、69.00%,50.10%(P=0.009)、65.60%,46.80%(P=0.004)、75.10%,62.10%(P=0.032)。多因素分析提示内乳区转移淋巴结是否局部干预、月经状态、临床T分期、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及Ki-67状态是影响5年LRFS的独立因素(P<0.05);内乳区转移淋巴结是否局部干预、临床T分期及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是影响5年DMFS的独立因素(P<0.05);内乳区转移淋巴结是否局部干预、临床T分期及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是影响5年PFS的独立因素(P<0.05);临床T分期及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是影响5年OS的独立因素(P<0.05)。亚组分析发现手术放疗联合组、单纯手术组以及单纯放疗组在5年LRFS、DMFS、PFS、OS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放疗前内乳区转移淋巴结达到CR者,是否接受放疗在5年LRFS、DMFS、PFS、OS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放疗前内乳区转移淋巴结未达到CR者,接受放疗和未接受放疗的5年DMFS和PFS分别为63.30%,41.30%(P=0.027)、60.30%,33.3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5年LRFS、OS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初诊伴内乳区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内乳区转移淋巴结接受局部干预可以改善5年LRFS、DMFS和PFS。2.不同局部治疗模式(手术联合放疗、单纯放疗和单纯手术)5年LRFS、DMFS、PFS及OS均未见到统计学差异。3.内乳区放疗对于放疗前内乳区转移淋巴结未达到CR者可能改善5年PFS。4.临床T分期和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回顾性分析局部晚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患者放化疗(Chemoradiotherapy,CRT)±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预后因素;并分析LARC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 CRT)联合TME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
目的:探讨分析可切除cT3-4a/N+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与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的毒副反应及疗效,以期为局部晚期可切除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最佳新辅助治疗方式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经病理证实、于我院行nCRT或nCT后接
目的:系统评价紫杉醇/多西他赛(紫杉烷类)联合铂类(Paclitaxel/Docetaxel combined with Platinum,PTX)方案与氟尿嘧啶联合顺铂(Fluorouracil combined with Cisplatin,PF)方案与放疗同步治疗食管癌的疗效与毒性反应。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数据库和Google Scholar,独立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
目的: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抑癌基因的遗传改变在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在内的5%-80%的人类癌症中发生,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往研究显示,TP53突变在NSCLC中提示预后不佳,但TP53突变在不同病理亚型NSCL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尚待研究,而且TP53外显子突变特征和类型是否具有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阳性Ⅳ期肺腺癌患者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靶向治疗联合放射治疗(放疗)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0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阳性且
目的:本研究通过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患者中对比大剂量甲氨蝶呤(Hige dose methylamine,HD-MTX)联合替莫唑胺(timozolomide,TMZ)和单用甲氨蝶呤两种治疗方案,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替莫唑胺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01月至2
目的:奥希替尼是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唯一批准的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类药物。奥希替尼是一种癌症药物,它可以干扰体内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我们系统分析了奥希替尼对于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EGFR突变阳性肺癌患者的疗效。并且回顾了传统EGFR-TKI在治疗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EGFR突变阳性肺癌患者所面临的一些固有问题。方法:在系统评价(PRISMA)声明首选报告项目的指导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初诊伴有内乳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探讨其临床特点、预后影响因素、治疗失败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这些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纳入了自2010年4月至2018年7月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286例初诊伴内乳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主要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因素,分析其治疗后的失败模式和影响因素。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
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s inhibitors,ICIs)作为一种新型治疗肿瘤的方法,明显改善了患者的总生存期。但是对于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来说,IC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评估。方法:本研究检索了两大英文数据库:Pub Med和Cochrane Library,同时还检索了2018年至2020年美国临床肿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58例,年龄35~65岁,性别不限,ASA分级I或II级,BMI 18.5~23.5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9):经皮穴位电刺激组(E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患者均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