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作为现代资源配置的核心,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1.9%上升到“十二五”时期的5%左右,2013年上海的金融业增加值甚至占到GDP的12.6%,而另一方面,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正在不断扩大,根据数字显示从2003年到2012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在0.47-0.49之间,2008年达到最高的0.491后,之后开始逐步回落,2012年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4,但依然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处于高位水平。而在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众多因素中,金融市场不完善是收入不平等的一个潜在重要原因,金融发展能否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是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都忽视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因此本文尝试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视角出发,探讨我国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和动态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利用省际相关数据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Moran’I指数大多均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Moran’I指数均为正值,验证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空间相关性的假说。其次,通过模型的选择和检验,我们最终选取空间杜宾模型的随机效应进行分析,模型的结果显示无论是空间滞后模型的rho估计值,还是空间杜宾模型的rho估计值均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再次验证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性的假设。最后对空间杜宾模型的效应进行分解,实证结果表明:直接效应方面,金融发展规模的系数为正数,但不显著,说明本地区金融发展规模的提高会扩大本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发展结构的系数为负,表明本地区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和金融发展结构的优化都会缩小本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间接效应方面,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发展结构的系数都为正,表明邻近地区金融发展规模提高、金融发展效率提升和金融发展结构优化都会扩大本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