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自觉意识就是人们在对生命及其意义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以自身的生命为目标,并即将外化为行动的主观能动性。生命自觉意识的形成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个体幸福的获得,生命自觉的一些要素自古受到推崇: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表现为“关心自己”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有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思想,等等。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价值观交织着一起,影响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因此,人的生命自觉意识在新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人的生命自觉意识的获得并非一日之功,它必须从小在生活中养成五个方面的意识:自我意识;关爱生命意识;激扬生命意识;生命自律意识;超越生命意识。这五种意识是以生命意义和发展为旨归的,它构成了现代人的生命自觉意识的。(1)在生命自觉意识首先要有“自我意识”,把我与自我、他者、社会、自然宇宙等区别开来,这样才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当作意识的对象来进行关注、反思、权衡、抉择等思想活动。(2)人进入到生命自觉意识,第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关爱生命,因为生命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本体,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基于生命才能成立。(3)生命自觉意识的第二个目标就是激扬生命,使生命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使生命尽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4)在激扬生命的同时,还需要有“生命自律意识”,否则,生命就会走向无序而自毁。(5)生命发展到能够自我激扬,又能够保持自律的情况下,人的生命自然就有要自我否定,超越自我,走向最高的精神境界的意识。但是,当前我国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命自觉意识存在着如下的不足之处:(1)“自我意识”窄化为“自我为中心的意识;(2)关爱生命意识薄弱;(3)激扬生命意识常体现为非理性的形式;(4)生命自律意识难以外化为行动;(5)超越生命意识处于萌芽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的小学生的学校生活目标重分数轻育人,阻碍了学生关爱生命意识的形成,限制了学生超越生命意识的发展;重他律轻自律的学校生活方式致使小学生的自律意识难以发展,并且压抑了他们的激扬生命意识;双重评价标准的生活管理扭曲、桎梏了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因此,要想使小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顺利地发展,变革学校的生活成为必须和必需,它是保证小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形成的可行途径。首先,在学校生活中,要凸显生命的主体间性,使小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富于人性化。其中,提倡理解的生活氛围,形成互谅的生活风气,建立民主的生活秩序,是建立主体间性生活的关键。其次,开展修身的学校生活,它是学生生命自觉意识形成的主要渠道。第一,增设反思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学会反思,并且养成习惯。第二,使学生养成纳己的生活习惯,它能够减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挫折感觉,以积极的心态生活。第三,创设克己的生活氛围,以老师的克己为表率,讲清克己重要性,讲明克己的方法。第四,养成美人的生活意识,尽可能地帮助别人,成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