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头位于华北北部、内蒙古中部、背靠大青山、南濒黄河,地处咽喉要地,水陆交通便利,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老工业城市,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清至民国三百余年间,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其“水旱码头”的交通之便,包头成为人口流动频繁之地,以旅蒙商为主的“走西口”移民给包头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新中国建立以后,重工业是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包头因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中央政府关注的重点。20世纪50年代初,党和国家在制定“一五”计划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一五”计划共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694个,其中有156项是由苏联援建的,即“156项工程”。“156项工程”落户包头的一共有5个项目,其中以落户于昆都仑区的包钢为首。由于包头工业建设的需要,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工业移民迁入包头,包头迎来了又一个移民高潮。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不仅支援了包头的工业化建设,同时对包头区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不仅改变了包头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也使以“水旱码头”著称,以农业、商业为主的城市转向工业化城市。本文以昆都仑区为中心通过对包头城市移民人口的分析、研究,探讨移民人口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总结民族地区资源型工业城市发展的历史,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为内蒙古地区经济建设与民族团结的和谐发展有所借鉴。本文共由序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四部分构成。序言中交代了论文的选题由来及研究意义、前人研究成果、用以研究的相关资料、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包头历史地理沿革及新中国成立前包头移民概况。第二部分为20世纪50年代包头被确立为工业城市及昆都仑区“移民城区”的形成。第三部分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移民的来源地、途径及特点。第四部分为移民对包头的影响及包头区域文化的形成。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