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全球女性生命与健康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无论是乳腺癌低发区还是高发区,其发病率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乳腺癌易感性的研究上来。目前许多欧美国家已经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已用来指导临床和预防工作了,而我国的研究现状却令人堪忧。无论是从群体流行病学研究上还是从分子机理的探讨上都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资料,虽可借鉴欧美资料,但乳腺癌易感机理的种族差异已在日本有所证实。为了了解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特点,研究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易感因素在我国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探索乳腺癌易感性的分子机理,我们进行了一项乳腺癌易感性的流行病学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在易感因素的研究上,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我国四大城市的地市级以上医院收集了1996年10月至1997年1月期间入院的乳腺癌新发病例,每个病例在同一医院配以一名年龄相似的非肿瘤住院病例作为对照,共得到可供使用的病例和对照资料313对。同时,以乳腺癌病例作为先证者确定了313个核心家系,并以对照人员确定了同等数量的对照家系。调查内容包括近40余项可能的乳腺癌易感因素和两系三代血缘亲属及非血缘亲属人数及其肿瘤发生情况。利用Foxpro建立数据库,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A(3.0)、EPI及遗传流行病学分析软件PPAP(3.0)进行数据分析。乳腺癌易感因素的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并利用Li-Mantel-Gart法进行乳腺癌分离比估算、利用先验法进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的检验及Falconer回归法进行遗传度的估算。另外,收集了30例无乳腺癌家族史患者及2名姐妹乳腺癌患者的肿瘤标本及其外周血,用DNA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DNA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和G显带法,研究所选标本P53基因突变情况,BRCA1、BRCA2基因位点杂合性缺失情况及姐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的染色体畸变情况。研究结果如下: 1.乳腺癌家族史与乳腺癌发病危险显著相关,OR为5.333(95%CI=1.550-18.347),在多因素分析校正了其它危险因素后,其仍为一显著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