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区“县-镇-村”不同尺度土地资源配置优化研究——以宜兴市为例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Z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长达三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土地资源稀缺、低效利用、配置不科学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愈加严峻。作为区域发展的先行先试者,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人地问题更为突出,亟待解决土地资源供少需多、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粮食安全急需保障、生态环境退化明显等4大人地矛盾。为解决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地矛盾,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加强对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以解决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用地空间布局不够优化、用地数量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方式外延扩张、县域土地资源配置尺度单一等方面的关键性土地利用难题,这对经济后发地区的土地利用也具有借鉴意义。县域空间单元是都市圈发育的最小地域单元,且我国现行制度与经济发展模式下,县级行政区是具有完整政府职能与土地资源管理职能的最小行政单元。因此,对经济发达县域土地资源配置优化问题的研究很有典型性和必要性。  宜兴市隶属江苏省无锡市,是全国排名前十的经济强县,2011年以来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产业结构为4.5∶55.5∶40。该市太滆平原中部和北部经济密度最高,东北片区其次,西部低洼圩区及南部低山丘陵区经济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建设用地GDP产出超过2.5亿元,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超150平方米,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还有上升空间。宜兴市人均耕地面积0.74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8亩的耕地安全警戒线。此外,宜兴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太湖一度爆发蓝藻危机。总的来说,宜兴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但转型问题非常突出,内部各片区发展极不均衡,耕地红线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问题逐步凸显,土地利用较为粗放,区域分工不明显且各镇发展趋同性较高,土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是开展本研究的合适选择。  土地资源的利用强调其空间性。不同尺度有不同问题,要各自侧重解决。现有关于县域的土地资源配置优化研究,要么停在县级层面,可行性、针对性不强;要么不同尺度都是一种方法,系统性、互补性不强。针对某一个特定空间尺度的探讨比较多,但不同尺度空间的优化模式如何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研究不多。现有的方法往往确定了全县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方案,但各类用地指标在乡镇间的分配却通常不是最优的。因此,如果不能在乡镇层面进行各类用地的指标控制和数量优化,或者越过村级尺度直接将各类用地布局到地块尺度上,在实际的土地资源管理中都难以得到很好落实。因此,在县域土地资源配置的研究中,充分考虑县、镇、村三级不同行为主体的目标分解和相互耦合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人地协调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城乡统筹理论等,构建经济发达地区“县-镇-村”不同尺度土地资源配置优化的理论体系,提出基于主导功能视角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研究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时空差异特征与变化趋势,并通过县级尺度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的宏观引导、镇级尺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中观控制、村级尺度用地调整具体模式的微观实现,来完成区域土地资源的三级尺度系统化最优配置。  论文以宜兴市为典型研究区,对其区域土地资源进行了不同尺度优化配置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县级分区引导—镇级结构优化—村级模式实现”这3级层层落实、分工协调的县域土地资源配置的尺度分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经济发达县域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土地利用问题。其中,县级尺度上的宏观引导,是直接将县域内的经济社会生产体系地域分工和用地指标分到不同类型的乡镇;镇级尺度上的中观控制,是将县级确定的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落实到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方案的优选中;而土地利用的村级尺度微观实现,则是以农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为载体,来具体实现最优配置方案的用地调整目标。  (2)2000-2011年,宜兴市土地利用时空差异显著。其中,生活用地面积稳定增加、生产用地面积总体减少;区域土地利用功能结构更加均衡,生产主导功能用地和生态主导功能用地的优势性逐渐降低;宜居性较强的区域以新城区宜城街道、开发区和环科园为中心,而南部低山丘陵区与北部环滆湖生态脆弱区宜居性较弱;生产用地优势利用区主要布局在宜居城镇中心近郊,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生态用地优势利用区主要布局在宜居城镇中心远郊,集中于南部低山丘陵区、东部环太湖区域和北部环滆湖地区。宜兴市土地利用系统的整体宜居性逐年上升,但未来近期的土地转型仍有很大空间,居住生活功能与交通物流功能仍待提升,生活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长仍是主要转型利用趋势,主要以现有城市发展核心(宜城街道、开发区和环科园)为中心和优势区域向外扩张。  (3)基于SWOT分析的宜兴市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结果表明,开发区、环科园和官林镇3镇可划属于土地利用重点开发区,新建镇、高塍镇、和桥镇和周铁4镇划属于土地利用拓展开发区,杨巷镇、徐舍镇、西渚镇、张渚镇、丁蜀镇、新庄街道、万石镇和芳桥镇计8镇划属于土地利用适度开发区,其余宜城街道、太华镇和湖父镇3镇划属于土地利用优化开发区,宜兴市五大生态特殊区域(太湖地区、滆湖地区、宜兴林场、大贤岭林场和横山水库)划属于土地利用限制开发区。不同土地利用开发区的区域发展与土地开发利用的目标定位各异,相应的配套人口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财税政策等也应进行差别化配套。  (4)基于情景预测和灰色多目标动态规划等,对宜兴市重点开发区中的官林镇的实证研究表明,截至研究末期2020年,其村庄用地应由现状的1524.55 hm2减少为200.94 hm2,水域面积由3751.91 hm2减少为3598.74 hm2,工矿用地逐步复垦整治,未利用地逐步整理开发,交通用地由508.84 hm2增加至1037.96 hm2,耕地面积由3325.08 hm2增加至3678.40 hm2,城镇用地由1317.92 hm2增加至1651.36 hm2,林地由21.93 hm2增加至175.10 hm2,园地由14.08 hm2增加至164.90 hm2,而牧草地与沟渠等附属生产用地做存量优化即可。官林镇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方案的实施,将使其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提高0.17个百分点,生态效益提高0.29个百分点,而社会效益则降低1.05个百分点。  (5)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社会燃烧理论与四象限分析模型等,对官林镇18个建制村的实证研究表明,官林村、滨湖村和笠渎村3个村为城镇型用地调整低风险村,适用于就近城镇化模式;凌霞村和都山村2个村为城镇型用地调整高风险村,适用于特色城镇化模式;大儒村、义庄村、韶巷村、滆湖村和东尧村5个村为乡村型用地调整低风险村,适用于新型工业化模式;丰义村、南庄村、杨舍村、白茫村、钮家村、戈庄村、桂芳村和前城村8个村为乡村型用地调整高风险村,适用于农业现代化模式。村域用地调整的不同模式,在针对的目标问题、适用条件与解决方案等方面相互区别。其中解决方案是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用地调整、政策依托与人员安置等内容。
其他文献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而阅读中想象思维对阅读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拓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重新审视语言,训练思维的独创性;营造创新环境,轻松愉快地阅读;
目的 了解智能采血秤采集的全血完成时长数据等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尝试发现其产生的原因,为准确识别和合理提取智能设备数据提供借鉴思路.方法 对本单位2018-2019年上半年
目的 建立采供血一体机构输血医学实践教学工作体系.方法 编写由《输血实践教学工作制度》和《输血实践教学标准操作规程》两部分组成的教学文件体系,将该体系实际运用在教学
农户是我国耕地资源的直接使用者,也是耕地保护的直接受益者,其对耕地保护政策的认知直接决定其耕地保护行为。粮食主产区的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带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多数患者需要长期反复输血,这不仅导致铁过载,还会引起患者同种和/或自身
创新创造教育是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话题,人们在思考探究创新教育的途径扣策略.教育创新,首先得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最主要应当体现在具体教学活动上.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导致发生急性肝炎最多的病毒.尽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仍然是通过粪-口传播,但经输血途径感染HEV的报道已在很多国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献血人群中可能存
本文以“反思”作为理论研究基础,通过对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反思的内涵界定,定义出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反思的概念,并进一步分析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反思的内容,即包括反思学校定位
学位
作为报业集团属下的新闻网站在打造好网络平台之后,完全可以充分运用好报业集团的无形资产,并通过新闻网站形式将报业集团的无形资产转化成有形资产直至兑换成资金,也许这就
有一次和学生闲聊,有个学生问笔者,作文到底写什么?笔者总结了四句话:一件无法忘怀的事便是记叙文;一种必须抒发的感情便是散文,一件必须介绍的商品便是说明文;一种必须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