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国际收支近年来一直处于顺差,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直线上升。2008年,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外汇占款也成为中国增发货币的主要途径。如果通过外汇占款途径增发的货币超过本国的货币需求,就会引发通货膨胀。外汇储备的急剧上升让人们担心中国会不会因此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一般来说,在资本流动没有完全自由化的情况下,冲销政策能使一国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该国的外汇政策。那么,在这种情形下需要思考如下三个问题:一、在外汇占款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冲销是否依然有效;二、冲销的成本;三、如果冲销压力巨大,应该如何解决。现存文献已经对上述三个问题有很多研究,本文将对此进行概述,并把冲销有效性作为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冲销有效性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衡量,例如冲销比例,货币供应以及物价水平等,其中使用冲销比例作为衡量指标的文献最多。冲销比例一般定义为净国内资产变动(ANDA)与净国外资产的变动(ΔNFA)的比值。该比值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估算:一是基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计算两者的比例;二是基于模型进行估算。本文的实证部分首先用这两种方法对冲销比例进行了估算。在使用第一种方法时,笔者采用不同的时间间隔计算冲销比例以观察其变化。在使用第二种方法时,笔者首先根据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在Ouyang以及王永中等人的基础上对BGT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然后再利用修正后的模型对冲销比例进行了估算。但是,笔者认为用上述两种方法估算冲销比例依然有缺点的,主要是上述两种方法不能排除非冲销因素对冲销比例的影响。笔者认为,央行控制能否有效控制基础货币以及广义货币的规模是衡量货币政策是否独立的重要指标,因而可以从该角度考察冲销政策的有效性。央行每年都会制定货币供应增长目标,但是央行没有必要对所有外汇占款进行冲销,而只需要对超过投放目标的外汇占款进行冲销。实证结果表明,2004-2008年间虽然基础货币的冲销效果有几年不是太理想,但是广义货币M2的冲销效果还是不错的。尽管如此,央行的冲销能力还是有限的。本文最后一章为减缓冲销压力以及提高冲销有效性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引导对外投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