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在安徽省金寨县天马国家自然保护区,以不同海拔高度(750 m、850 m、1000 m、1150 m)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成熟林为对象,采用土钻法获取土壤细根样品,分别测定了不同海拔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土壤细根生物量、形态特征参数和生态化学计量。结果表明:1、生物量与形态特征参数随海拔升高,0-30 cm 土层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比根长、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细根生物量在海拔750 m处达到最大值,其余指标在海拔1150 m处达到最大值。随土层深度增加,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均呈减少趋势,细根比根长则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测定海拔梯度范围内,850 m海拔处细根生物量和各形态指标值均最低。0-1.0 mm径级细根在各海拔对细根总长度、总表面积和总体积的贡献均最大。细根生物量与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细根比根长呈负相关关系。2、碳、氮、磷和稳定性碳氮同位素含量不同海拔杉木成熟林细根C、N、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29.70 g/kg、10.30 g/kg、0.70 g/kg。细根δ15N 和δ13C 平均值分别为:-1.23‰、-26.97‰。随海拔梯度增加,细根平均C、N和P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细根δ15N和δ13C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细根平均C含量和δ13C值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N、P含量呈减少趋势;平均δ15N呈增加趋势。细根的δ15N值与N含量,δ13C值与C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3、碳氮磷化学计量比杉木成熟林细根C/N、N/P、C/P 比平均值分别为32.58、14.94、488.09。随海拔梯度增加,细根C/N、N/P、C/P 比均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细根C/N和C/P 比呈递增变化趋势,细根N/P 比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细根P含量与C、N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细根P含量会影响到细根C和N的含量。细根N、P、C/N 比、C/P 比与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之间关系密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而细根C和N/P 比与细根性形态性状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且各化学计量与细根比根长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4、不同海拔细根生物量、形态特征、化学计量的土壤影响因子在0-10 cm、10-20 cm 土层,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土壤容重、pH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20-30 cm 土层,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容重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pH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比根长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细根化学计量与土壤含水率没有显著相关性。细根生物量和表面积密度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其余指标均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与土壤pH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细根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pH的相关性均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