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何利用农业补贴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际农业经济与生态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探讨。本文在阐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要素关联机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农业补贴的本质内涵,农业补贴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探讨农业补贴存在的社会经济根源,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趋势和规律,并结合目前中国农业补贴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建议。主要研究结论为: (一)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既增加生产,不断保证日益增长的人类世代消费需要;又杜绝牺牲有限资源和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以保持资源的供需平衡和环境的良性循环。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协调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建立环境友善性的经济技术体系,纠正市场失灵。其中,作为重要宏观调控手段的农业补贴是利弊兼具的“双刃剑”。 (二) 农业补贴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目标,通过调整价格与边际私人成本之差,或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之差,而直接或间接地给与农业生产者或农产品消费者以财政支持的各种干预措施的集合。农业补贴的测度,可从狭义(财政预算)、广义(外部性)和综合层次(衡量农业资源的转入与转出净额)上进行;在现有各种测度农业补贴水平的方法中,PSE模型能更好地反映补贴的内涵。 (三) 局部均衡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农业补贴可能会带来社会福利的损失。对各国为什么竞相实施农业补贴的理论解释有: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扶持;工业化过程中城市繁荣与农村凋敝需要协调;社会政治势力对农业的态度会由冷变热;农业的生态经济外部性需要补偿;公共农业资源应由政府提供。这些补贴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从市场失灵角度,进行福利经济学解释,而未顾及产权制度安排的作用。并且,未认识到政府失灵。 (四) 发达国家农业生产能力不足时,主要补贴农产品生产;生产自给或过剩,就转向支持农民收入、控制生产、维护生态平衡。过剩条件下的农业补贴,主要是价格和收入支持、生态价值补偿和公共物品服务。价格和收入支持类补贴存在经济、生态和社会方面的缺陷,补贴改革的基本趋势是补贴方式“绿色化”——逐步加大生态补偿性补贴和公共物品服务类补贴的比重。 (五) 发展中国家农业补贴的基本特点是,综合补贴率低,补贴政策目标冲突、手段复杂。政府向农业索取的剩余,超过对农业的投入品等补贴,农业产出和经济增长受到压抑。大量的投资品补贴促进了增产,但也带来财政压力,分配不公,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严重后果。近年来改革的基本趋势是农业补贴的绿色化,并逐步取消产生农业负补贴的政策措施。 (六)到1997年,中国综合农业补贴水平仍然是负值,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补贴政策,客观上偏重于增加国内农产品自给而忽视农民增收和资源有效利用。农业补贴结构和补贴方式不甚合理。农业补贴重流通,轻生产;重基建,轻科技;重暗补,轻明补;重传统项目,轻生态环保和风险保险。补贴管理水平也很低,项目决策上,缺乏科学规划和论证;补贴政策执行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忽视对补贴效益的全面考核。 (七)中国必须尽早结束对农业的剥夺。农业补贴改革,应围绕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做文章。原则上应坚持利用市场机制,经济利益诱导,补贴成本最小化,补贴措施绿色化,并符合国际惯例。补贴的重点应是农业公共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保领域。应鼓励国际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减少高国内资源成本农产品的生产。应建立农业资源环境核算制度与生态价值补偿制度,放开农业投资品与农产品价格,增加财政的农业投入,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