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是由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妇女一生中感染HPV的机会高达80%,但多数妇女可在数月之内清除病毒,仅少数演变为持续感染,进而发展成为CIN甚至宫颈癌。免疫系统被认为在HPV清除的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了解CIN患者全身细胞免疫功能及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变化,第二部分是比较两种局部用干扰素制剂对宫颈HPV感染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第一部分用特异性荧光标记素,通过流式细胞术对38例CIN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第二部分回顾性收集我院门诊就诊的宫颈HPV感染的患者资料,并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第一部分:随着病变级别加重,CIN患者的CD4+T细胞比例逐渐下降,而CD8+T细胞比例逐渐增加,但是结果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相比,CIN2患者和CIN3患者的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值下降,分别是1.46±0.43、1.05±0.52和0.99±0.58,结果有统计学意义。CD8+T细胞的激活亚群,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纯真亚群、记忆亚群在各组之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而CIN3患者的CD4+T细胞中的激活亚群(17.8%±6.1%)与健康对照组(11.5%±5.4%)有显著性差异。CIN1-3患者的树突状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第二部分: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有308名,其中凝胶组为174名,胶囊组为134名。凝胶组的治疗失败率略低(26.4%vs.35.1%,P=0.102),但无统计学意义;凝胶组的治疗显效率略高(65.5%vs.51.5%,P=0.01);而凝胶组的转阴率低于胶囊组(23.0%vs.34.3%,P=0.03)。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药物显效的因素是用药前阴道镜活检(OR=1.926,95%CI1.062-3.494)、年龄(OR=1.730,95%CI1.065-2.812)、第一次HC2检查数值(OR=1.948,95%CI1.191-3.187),影响HPV转阴的因素是用药种类(OR=4.586,95%CI2.692-7.812)、年龄(OR=0.579,95%CI0.348-0.936)、两次检查的间隔(OR=1.203,95%CI1.056-1.371)。[结论]第一部分:CIN患者的全身细胞免疫功能出现异常,为免疫治疗干预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提供了可能。第二部分:凝胶制剂和胶囊制剂治疗宫颈HPV感染的显效率尚可,但转阴率较低,但结论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