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易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保护研究

来源 :河北经贸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buu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影响着国内居民的消费方式,逐渐形成了“网络购物+快递”这种“Door to Door”的网络交易模式,迅速提高了我国人均消费水平。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强化,网络成为一个新的消费平台。然而,由于网络交易的非谋面性、技术性以及因此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性,在网络交易业务量的迅猛增长的同时网络交易中消费侵权案件数量也随之飙升,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新的挑战。二十年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正式实施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而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交易环境的变化,这种保护力量明显被削弱。例如:网络购物欺诈防不胜防,交易安全难以保证,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易处于被动地位。价格陷阱、虚假宣传等侵权行为充斥在整个网络交易环境中,显然地,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全面保护消费者知情权需要建立在对其知情权的保护,在网络交易逐步成为跻身主流消费时,培养消费者对网络交易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是扩大内需、推动GDP增长的情感因素。因此,随着网络交易金额快速增长,消费群体继续扩大,修复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保护的漏洞成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关键所在。本文的论述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立法状况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我国的网络交易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起步较晚,法律对网络交易中消费者知情权规定缺位,同样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有必要了解我国在该领域的立法状况和研究状况,同时应当了解国外的立法和研究状况,从而进行对比和借鉴为我国的立法研究提供参考。第二部分:对网络交易中消费者知情权基本问题的阐述。该部分对网络交易进行界定,包括网络交易的含义和特征,通过本部分的介绍笔者旨在能够明确厘清与分析相关概念。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阐述了保护消费者网络知情权的理论基础以及现实意义。第三部分:在该部分的论述中,笔者将网络交易的特点与网络交易中对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的现状进行有机结合,从立法、司法、监管体系以及信息不对称方面来阐述目前我国在保护网络消费者知情权时面临的瓶颈和困难。为完善消费者知情权保护措施提供了一些思路。第四部分:该部分主要是对国外比较成熟的立法制度的考察,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律移植是对国外成功立法经验的借鉴,我国在网络交易中的立法仍然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国外的成功经验的总结有利于对立法的完善。第五部分:该部分笔者主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完善措施和若干设想。这些措施主要结合网络交易的特征以及消费者权利保护中出现的缺陷提出,例如:从立法的层面增加或者强化消费者的权利;在司法方面完善诉讼制度和管辖原则以及举证问题;在监管方面,注重多管其下的方式共同进行。
其他文献
我国的政府雇员制,一般指政府为提高行政效率而以契约形式招聘、管理专门人才的公共人事制度。自吉林省试行政府雇员制以来,各地政府纷纷试行政府雇员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
当今社会人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的越来越重视,一些传统的信息交互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于人际信息的需求,希望通过借助科技的手段来实现新的人际信息交互方式,能在一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难题之一,目前全球至少有3.6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群在中国,这些人群面临着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
当前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关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也成为热点,其中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湿地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山东省
伴随经济的增长,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规模渐渐壮大,同时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支持股票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的运行不稳定,常常在高起低落间循环反复。在我国的股
信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并逐步扩展到美、德、日、韩等国家。20世纪初期信托制度开始传入我国,并得到一定发展,但是到50年代中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几乎全部被停办。改革开放后
本文主要运用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译者“隐形”、归化和异化理论,对《挪威的森林》四个汉译本展开了翻译研究。译者“隐形”(invisibility)的概念是韦努蒂于1995年在其著作
《政府工作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国政府在各个领域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原则以及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基本情况,其英语译本是国外英语读者了解中国的权威途径,因此对其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的心理学分支,儿童关于音乐方面的发展在发展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的部分。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的研究儿童心理的发生、
“破体”书法是王献之对中国书法的重大贡献,对后世书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当代书法创作较之古代从形制章法、审美追求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破体”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