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污染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shilei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土体的污染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依托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桂林岩溶区污染红黏土的岩土工程特性研究【KY2015ZD055】开展系列研究,本文选用广西桂林雁山地区红黏土作为试验土样,盐酸溶液作为酸污染物,以盐酸溶液的浓度和红黏土在酸溶液中的浸泡时间作为影响因素,对酸污染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开展系列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抽气饱和的方法,制作浸泡不同浓度盐酸溶液和不同浸泡时间的酸污染红黏土样,浸泡后红黏土样外观无明显变化,但散发刺鼻气味,盐酸溶液由澄清变为黄绿色液体。(2)通过环刀法质量试验、烘干法含水率试验、比重试验以及液塑限联合测定试验,计算后获得酸污染红黏土的各项物理性质指标。结果显示随着盐酸溶液浓度和浸泡时间的增加,酸污染红黏土的质量和密度呈下降趋势,含水率呈上升趋势,酸污染后土中的孔隙比增大,红黏土颗粒比重整体下降,同时污染后红黏土的液限、塑限和塑性指数有所降低。这主要是因为酸污染后红黏土中的部分氧化物和易溶盐流失,土体胶结能力和亲水能力减弱,土体变得粗糙、松散。(3)通过固结试验和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红黏土酸污染后压缩性质和抗剪强度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盐酸溶液浓度和浸泡时间的增加,酸污染红黏土的压缩性增加,压缩系数增大,压缩模量减小;抗剪强度降低,粘聚力指标减小,但内摩擦角变化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红黏土被盐酸溶液腐蚀后,起胶结作用的氧化物被溶蚀,土中孔隙增大,土颗粒胶结能力降低。(4)结合酸污染红黏土各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特征,从化学反应的角度,探讨酸污染红黏土的腐蚀机理。红黏土次生矿物中的倍半氧化物和二氧化硅会与盐酸溶液产生化学反应,其中二氧化硅在溶液中水解平衡,水解反应过程是双向可逆的;倍半氧化物与盐酸反应生成新的盐类和水。红黏土中的水溶盐也会溶解于盐酸溶液中产生离子,新生成的离子与盐酸溶液产生离子交换反应,这些反应共同引起酸污染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改变。
其他文献
首次报道了新型高聚合度钨磷多金属氧酸盐超分子化合物H16{[P4W14Na3(H2O)7O58]2[Na4(H2O)13]2[P4W14Na2(H2O)2O56]}·24H2O的水热合成方法,用元素分析、IR和单晶X射线衍射等手
技术文化观念在技术发展中起着隐蔽的但却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技术现代化过程中有特殊的意义.技术文化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技术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我国技术发展中的许多
建立了在常压氧化硫酸浸出合金硫化镍矿过程中通氧反应结束后铜离子浸出镍的动力学方程,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29.88kJ·K^-1·mol^-1.根据该动力学方程,可以进一步对硫酸
日益增长的高数据速率需求使现有的通信网络在负载方面面临着越来越紧张的局面,并且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的电池电量消耗的速度也随之增加。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的无线网络架构来解决现有负载和通信能耗问题。现有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由移动终端组成的协作移动云(Collaborative Mobile Clouds,CMC)与无线携能通信(Simultaneous Wireless I
方城县位于南阳盆地东北隅,县域总面积2542km2,人口120万人,辖8镇7乡2个街道办事处,耕地面积10.9万hm2,已建成高标准粮田4万hm2;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4.7万hm2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6.5
采用气相扩渗的方法,对K3PW12O40·7H2O配合物进行稀土Sm的化学热扩渗.利用IR,XRD,TG-DTA和XPS等手段对扩渗后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和研究,发现在720℃下扩渗后的主要产物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这个实践中,理想信念是实践发展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否确立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ENi(en)2]6E(VO)12O6B18O19(OH)3].6H2O多钒硼酸盐,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三方晶系,R-3空间群.测试了晶体的IR光谱和TG曲线,用循环伏安法详细研究了合成化合物的
当今中国,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
在简要介绍校本教材《铁棍山药高产栽培技术》编写背景的基础上,从校本教材与国家规划教材相互配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