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危害植物中异色瓢虫偏好挥发物的鉴定及其嗅觉相关基因的挖掘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os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色瓢虫是中国农田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捕食蚜虫。前期研究发现,田间异色瓢虫成虫偏好选择有蚜虫危害的植物。本文利用化学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了异色瓢虫偏好蚜虫危害植物的化学通讯机制,并对异色瓢虫的嗅觉相关基因进行了发掘和表达谱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异色瓢虫成虫对蚜虫和8种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显示异色瓢虫对蚜虫危害诱导植物挥发物的趋性强于蚜虫、健康植物和空白对照。利用GC-EAD和GC-MS,从8种蚜虫危害诱导植物挥发物中鉴定出7种可以显著引起异色瓢虫雌虫和雄虫电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在进一步的嗅觉行为学试验中,发现异色瓢虫对于邻二乙苯、对二乙苯、3-乙基苯乙酮、α-蒎烯和丙烯酸丁酯这五种物质具有显著的趋向性,而对其他两种活性物质的行为反应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在田间诱集试验中,异色瓢虫对100mg/ml的邻二乙苯、对二乙苯、3-乙基苯乙酮、α-蒎烯和丙烯酸丁酯具有显著的趋向性。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并利用生物信息方法,共鉴定出57个与嗅觉相关的基因,包括30个OBPs基因和27个CSPs基因。RT PCR和RT qPCR检测了OBP1、OBP2、OBP3、CSP2、CSP5、CSP10在异色瓢虫成虫各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OBP2、OBP3、CSP2、CSP5、CSP10基因在触角中的表达量最高,OBP1在触角中也有较高的表达量,仅低于其生殖腺中的表达量,证明触角在异色瓢虫感知和识别外界气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初步明确异色瓢虫的嗅觉识别机制,为促进其在农田中的重要生物防治作用提供了主要依据。
其他文献
哈茨木霉是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一种主要的病害为害,能使食用菌大幅减产并使其品质降低。以食品工业上所用杀菌剂纳他霉素与6种常见农用杀菌剂为供试药剂通过平板生长抑制法以及平菇栽培试验评估纳他霉素对哈茨木霉的防效以及平菇栽培的安全性,并通过混配试验筛选出纳他霉素与不同杀菌剂混配对哈茨木霉防治的最佳的比例。此外,还测试了平菇、木耳、灵芝、草菇、香菇58个菌株对哈茨木霉拮抗能力,以期为哈茨木霉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玉米品种鲁玉14鲁玉14是山东农业大学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室利用国内外优秀种质资源和先进的抗旱育种技术设备培育的单交种。母本D5,父本A12,均由山东农业大学自育而成。1995年经山东省农作物品
贮藏马铃薯种薯应采取以下措施:一、贮藏前的处理 1.马铃薯贮前应进行干燥处理。干燥时应阴干,不能见直射光,以防块茎变绿。2.伤皮的马铃薯应促其木栓化。具体方法是:将种薯
本研究通过野外行为学实验证实了该推测,并研究了胸窗萤雌萤在求偶中这两种信号的作用;通过GC-EAD和GC-MS实验对胸窗萤性信息素的组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野外实验发现,胸窗
在建植8年经更新改良的人工草地上进行放牧强度、分区轮牧和连续放牧的比较试验表明,人工草地适宜的放牧强度为40%的利用率,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地牧草产量下降,杂草增加四川麻羊
为了选育高产、抗病、优质的食用品种,于1980年用 CIP 378177为母本、波友1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至1989年育成了符合育种目标的晚熟食用新品种克新10号。克新10号的亲本 CI
电网智能化是世界电力发展的趋势,发展智能电网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运行数据的采集源头和命令执行单元,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智
化学通讯对于没法借助语言和文字交流的昆虫来说是昆虫个体之间,以及与周遭环境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至关重要的方式。嗅觉系统,是感受化学通讯的最主要的生理系统。昆虫嗅觉识别机
小麦叶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叶锈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发掘抗叶锈病相关基因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是进行基因聚合、基因布局和多系品
具有温敏感白苗标志性状两用核不育水稻7436S,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表现不育,短日低温可育,该材料在10天苗龄内的苗色具有明显温敏感性,即高温苗色正常绿色,低温表现白色,其临界温度为26.1℃左右,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