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心脏电生理学的进步,导管射频消融术已经成为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是其中的主要术式。在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庭区消融过程中,若不能产生左房的透壁性损伤可能会导致房颤的复发,但左房后壁偏薄且靠近食管,消融能量过强,可能会造成心包压塞、心房食道瘘等严重的并发症。因而了解环肺静脉消融前庭区左房后壁的厚度对改善手术疗效及减少并发症是有意义的。本研究利用多层螺旋CT对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相关的左房后壁的4个部位的厚度进行研究,并探讨房颤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及左房大小与左房后壁平均厚度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房颤组收集了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拟行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患者90例,共筛选出有效病例56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8.68±10.55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1周内于我院行心脏256层螺旋CT检查。非房颤组收集了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冠脉CTA扫描的健康人群100例,共筛选出有效病例64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5.75±8.02岁。利用工作站的容积再现(VR)技术重建左心房和肺静脉,选取左房后壁肺静脉前庭区的四个部位(分别为A、B、C、D)进行研究。A、B位于双上肺静脉口中点连线上,分别距离左上肺静脉口中点、右上肺静脉口中点各5mm,C、D位于双下肺静脉口连线上,分别距离左下肺静脉口中点、右下肺静脉口中点各5mm。利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平行于左房后壁做冠状面,然后垂直于该冠状面做横断面、矢状面,测量A、B、C、D在相应横断面上不同部位的厚度。每一部位的厚度均由心脏CT室经验丰富的技师在未知分组情况下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求得,左房后壁平均厚度由A、B、C、D厚度取其平均值求得。按以下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1)按不同部位分组,比较房颤患者和非房颤患者不同部位组间和组内的差异。(2)房颤患者分别按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左房大小分组,比较组间左房后壁平均厚度的差异。采用SPSS 19.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_±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两组样本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样本间比较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房颤组内四个部位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D两两之间比较,均P<0.05)。非房颤组内四个部位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D两两之间比较,均P<0.05)。房颤组在A、C、D及左房后壁厚度与非房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51±0.49mm vs1.18±0.28mm,P<0.001;0.95±0.33mm vs 0.81±0.15mm,P<0.05;1.26±0.34mm vs 0.97±0.16mm,P<0.001;1.39±0.34mm vs 1.20±0.23mm,P<0.05)。房颤组B厚度与非房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0.53mm vs 1.84±0.51mm,P>0.05)。房颤患者按年龄分组,高年龄组较低年龄组左房后壁更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0.35mm vs 1.48±0.30mm,P<0.05)。房颤患者分别按性别、房颤类型、左房大小分组,不同组间左房后壁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房后壁(肺静脉前庭区)厚度不均一,房颤患者和非房颤患者均在B点最厚,C点最薄。房颤患者较非房颤患者左房后壁(肺静脉前庭区)更厚。高年龄房颤患者左房后壁(肺静脉前庭区)更薄。房颤患者左房后壁(肺静脉前庭区)平均厚度与性别、房颤类型、左房大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