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玛湖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成岩作用差异性及其成因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ui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选取黄羊泉扇三角洲和夏子街扇三角洲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为研究对象,应用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两个扇三角洲百口泉组砂砾岩的成岩作用及其差异的控制因素以及形成机理进行系统分析,取得以下认识:研究工区岩石类型以砾岩和粗砂岩为主,砾石成分包括凝灰岩、花岗岩、霏细岩、玄武岩、变质岩及少量沉积岩,砂岩类型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夏子街扇三角洲储层的成分成熟度高于黄羊泉扇三角洲。根据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特征,共识别出11种岩相类型和7种岩相组合类型。研究区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改造,夏子街扇三角洲和黄羊泉扇三角洲的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夏子街扇三角洲的压实作用强度强于黄羊泉扇三角洲,发育多种碳酸盐胶结物,以方解石和铁方解石为主,此外还发育绿泥石、自生高岭石等粘土矿物,含量相对较低,在局部可见方沸石胶结,溶蚀成分为长石、岩屑和方沸石;黄羊泉扇三角洲以粘土矿物胶结充填为主,可见少量方解石和石英次生加大,以粒间凝灰质杂基溶蚀为主。综合分析,认为百口泉组储层现今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两个扇三角洲不同岩相在差异性成岩改造下,具有不同的成岩演化特征。造成这种成岩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沉积作用、断裂作用以及深部气藏三个方面,其中沉积作用是造成成岩差异的根本原因。岩石的原始物质组成类型和含量决定了胶结物的类型和含量,夏子街扇三角洲成分成熟度较高,粒间杂基含量较少,砾石间为砂泥质成分充填。而黄羊泉扇三角洲粒间杂基含量较高,其成分为凝灰质杂基,使后期压实减孔速度快,粒间剩余孔隙含量低,不利于碳酸盐胶结物沉淀,反而有利于向伊利石、绿泥石、黑云母等矿物转化,同时,夏子街扇三角洲岩屑组分中含有大量的中酸性火山岩、凝灰岩,其中含有大量的钠长石等酸性长石,为方沸石的形成提供了所需的钠离子,而黄羊泉扇三角洲岩石组成中钾元素含量较高,为伊利石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钾离子。断裂和深部气藏也是造成成岩差异性的两个因素。两个扇三角洲都发育碳酸盐胶结物,但是在不同的井区,碳酸盐胶结物的矿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截然不同,其形成机理存在较大差异。夏子街扇三角洲夏9井北断裂井区发育方解石和铁方解石,方解石分布在砂泥界面附近,距离泥岩距离的增加,碳酸盐胶结物的含量减少,碳酸盐胶结物中δ13C值增大,其碳来源为有机质热脱羧形成的CO2,形成于中成岩阶段,与第二期油气充注同期形成,铁方解石分布在相序中部的中粗砂岩岩相中,在成岩早期阶段较纯的湖相地层水中沉淀形成;在玛5井区发育菱铁矿、铁方解石、铁白云石和片钠铝石矿物组合,菱铁矿形成于早成岩阶段,与大气淡水携带的CO2有关;铁方解石、片钠铝石等受无机幔源CO2流体影响,侏罗纪的岩浆活动导致下部地幔熔融体沿着大型走滑断裂上涌形成岩浆喷发,幔源岩浆CO2热流体以深大断裂作为运移通道向上运移。在黄羊泉扇三角洲仅发育方解石胶结物,δ13C值分布范围-54.99‰~-27.04‰,表现为强烈的负偏移,其碳的主要来源为下部气藏中甲烷气沿着艾里克湖断裂向上运移,被高价态的金属离子氧化形成CO2后溶解于地层水产生HCO-离子,最终导致方解石的沉淀。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结合前人已总结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了鲁西地块中生代以来拆离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采用相似性理论,分析研究区中生代以来拆离断层深部发育模式和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区拆离断层走向为NW向和近EW向,由南到北近平行排列,浅部倾角较大,在深部倾角逐渐变缓并拆离滑脱,控制了凹陷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沉积。断层中常见断层角砾岩
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尚未发现工业油气流。中部隆起区中-古生界是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重点。但是,由于缺乏钻井,中部隆起区中-古生界地层发育情况、沉积相类型及演化一直处于推测阶段,严重制约了油气勘探。本论文以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区首钻-CSDP-2全取心井(全球海洋科钻全取心最深井)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观察、古生物鉴定、薄片鉴定、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等方法,结合下扬子板块苏北-南
为了能够更好地预测低勘探区砂砾岩的展布,利用三维地震、钻/录井、岩心等资料,系统分析渤中凹陷沙东南地区古近系砂砾岩沉积特征与分布规律。在利用地震反射特征、测井、岩心识别层序界面的基础上,识别出3个二级层序界面(T8,T5,T2),3个三级层序界面(T3,T3M,T3U)。通过单井层序地层分析、连井层序地层分析、井-震结合分析,建立渤中凹陷沙东南地区古近系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综合运用常规地质手段(岩心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南部缓坡带沙四上亚段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之一,其中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及膏盐岩等多种沉积体系交互发育,成岩作用与储层特征研究对于这种复杂沉积体系的油气勘探尤为重要。研究表明,沙四上亚段发育12种岩相类型:灰色块状杂基支撑砾岩相、灰色块状含砾砂岩相、灰色交错层理中-粗砂岩相、灰色平行层理粉-细砂岩相、灰色块状灰质砂岩相、灰色块状砂质灰岩相、深灰色块状颗粒灰岩相、灰色块状生物格架
混源油比例定量分析对于判识不同成藏期的油源贡献度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一种快捷确定混源油贡献度的方法,本文采用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和碳同位素对混合原油贡献度进行了定量表征。以东营、渤南地区为例,通过γ蜡烷/C30霍烷、Ts/(Tm+Ts)、Ts/Tm及C2920S/(20S+20R)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对沙三、沙四段原油进行了的原油组群划分与油源对比,并对原油类型和成熟度进行了限定。
本文以黄骅坳陷中生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区域地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孢粉等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对黄骅坳陷中生界的地层特征、沉积相特征、沉积相展布以及有利砂体展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黄骅坳陷中生界测井响应、录井数据以及地震响应特征的分析、岩心观察与分析、结合孢粉数据,将黄骅坳陷中生界划分为4个层位,分别为中下三叠统、中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其中中下三叠统主要发育粒度偏细的紫红色砂
石油充注对胶结作用的影响是石油地质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次研究以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沙四上亚段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铸体/荧光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包裹体分析、背散射分析、电子探针分析、原位微量元素及Sr同位素分析、微钻取样C,O同位素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探讨研究区碳酸盐胶结物的来源及成因和碳酸盐胶结-石油充注序列。运用实例分析及物理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多期石油充注对碳酸盐胶结作用影
本论文以苏北盆地走滑构造为研究重点,在构造地质学、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地质学等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充分应用苏北盆地的区域地质资料、测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较为典型的走滑构造进行剖析,明确了苏北盆地内走滑构造的平面和剖面几何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区域动力学背景,明确了苏北盆地内走滑构造成因,分析了走滑构造对油气分布的影响。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
本文以黄骅坳陷下古生界为研究对象,在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古地貌学等理论指导下,通过周边地质剖面考察、岩心观察及镜下鉴定、测录井、地震等资料的运用,对黄骅坳陷下古生界的地层划分及展布规律、沉积相划分、沉积相展布、储盖组合类型以及有利储盖区预测进行了精细的研究。研究区下古生界地层发育岩性多样,包括灰岩、白云岩、膏岩、泥岩等。其中灰岩可划分出泥晶灰岩、泥质灰岩、条带灰岩、豹斑灰岩、生物碎屑灰
火山岩是黄骅坳陷中生界重要储层类型之一,也是大港探区中生界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层位,但探区内有关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常规孔渗、压汞、全岩地化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录井、测井、地震剖面、岩心岩屑、试油试采等资料,对黄骅坳陷白垩系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和发育规律、火山岩储层特征以及储层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划分火山岩储层类型,剖析不同类型火山岩储层成岩演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