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从临床方面观察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并从理论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系统探讨针刺和穴位注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理,以希望探索更有效防治该病的方法。方法:1.全部病例均为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病人,共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龄最大者60岁,最小者19岁,平均42.25±11.24岁;病程最长者9年,最短者6月,平均18.94±21.32月。对照组36例,男17例,女19例;年龄最大者60岁,最小者22岁,平均43.58±9.72岁;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者6月,平均20.64±19.38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积分等方面的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组,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每次20min,每日一次;针刺完后在患者单侧足三里穴位给予黄芪针1ml注入(常规穴区消毒,2ml注射器、6号针头快速注入穴位2cm左右,稍作提插,回抽针管,无回血即注入),每日一次,左右交替注射。对照组,给予吗丁啉(西安杨森公司生产),10毫克/次,日3次(早、中、晚餐前30分钟服用)。两组疗程均28天。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疗效性观察(症状体征、治疗前后临床积分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3.统计学分析方法: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1.两组病例治疗前症候总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总积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t=2.2977,P<0.05)。2.治疗组36例,痊愈5例,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36例,痊愈1例,显效12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2.22%。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3.比较治疗组各四个证型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显示均有显著差异(P<0.01)。4.分别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统计学分析(t检验),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胃纳减少、食后腹胀和早饱症状疗效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另外,治疗组还在治疗嗳气、反酸、烦躁易怒(P<0.01)和恶心呕吐(P<0.05)也有突出疗效。5.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无明显副作用。结论:本课题研究提示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其效果优于使用吗丁啉。且在治疗中无任何副作用,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