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字形与其意义有一定的联系。但留学生在听到一定的语音后,有时很难写出正确的字形。在教授汉语时我们可以利用汉语所具有的表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将这种联系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字形与其意义之间产生联系。模因论是一种关于文化信息传播的理论,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其实也是一种模因。而模因与语素两者相类似,本文就利用模因论的相关理论在语素教学中以偏正复合词为例,为解决留学生对汉字字形、字音和字义不匹配的问题,结合实践教学提出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偏正复合词是留学生在学习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一种词汇类型,也是比较容易进行教学的一种词汇类型。在偏正复合词的描述中,本文将其按照词性的分类划分为三种,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又在这三种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构成语素的词性的不同细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同时又分析了偏正复合词的构成与模因论的关系。用以更好的指导基于模因论的语素教学。语素教学与模因方面,在分析模因与语素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模因论的语素教学。着重描述了这种方法侧重记忆与识记,重视字形、字音和字义三者的匹配,重视语素的作用等特点,并以此来展开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分别测试留学生的语素意识和词汇联想能力对和实践教学效果的反馈。基于模因论的语素教学法对于留学生偏正复合词的教学效果明显,对于解决留学生字形、字音和字义不匹配的情况有一定的解决能力。实践教学一共使用60个课时的时间,分两部分来进行实践。前半部分主要利用识记和联想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新刷新自身的心理词典,建立更加全面的心理词汇系统。后半部分利用语境,语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从偏正复合词出发,掌握汉语语素的使用情况。最后通过分析教学反馈的测试结果,得到基于模因论的语素教学法的一些反馈。并根据实践教学和该方法提出重视语素作用,重视联想教学,重视背诵与语境的作用等教学策略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