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河南一次强寒潮天气诊断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oa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多尺度影响系统、热力及动力物理量诊断分析以及中尺度数值模拟对2006年4月11~12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的形成背景和形成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其强降温、大风和强降水形成的机理。 首先,应用1°×1°NCAR/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高空及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这次寒潮天气的天气气候背景及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本次寒潮的中期天气过程为倒Ω流型,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亚洲上空的极涡异常增强是本次强寒潮的行星尺度影响系统;南、北槽同位相叠加使不稳定小槽发展加强,槽后强冷空气南下是本次强寒潮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 其次,通过对温度平流、假相当位温、垂直速度、850hPaQ矢量散度、螺旋度、涡度、散度的诊断分析,发现本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强降温是由于中路和东路两股冷空气的叠加造成的,不同的层结条件下垂直速度对河南前期增温、剧烈降温有利,并与河南大风联系密切。强冷平流一方面与暖平流共同作用促进蒙古气旋的发展,另一方面使低槽、冷锋东移南压,造成河南省这次寒潮、大风天气过程。非地转湿Q矢量激发的次级环流的下沉支的强弱变化及移近、移出与河南省大风天气的弱、强、弱的发展过程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垂直螺旋度大值带的移动和发展对大风的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强降水与散度的对应关系比涡度密切。 然后对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WRF对降温、强降水、风力均有良好的模拟能力,有利于该模式在预报业务的应用。通过对湿位涡的诊断分析,发现本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强降温是由于中路和东路两股冷空气的叠加造成的,但东路冷空气仅仅影响了河南的东部和南部,造成了该地区的更为强烈的降温。东南风水汽输送带的稳定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充沛的水汽条件和能量条件。中β尺度涡旋中心是产生中尺度降水的影响系统。中尺度地形对冷空气在山的北坡堆积加强有重要的作用,且对大风的风向、风速均有影响。 最后对这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地形敏感试验,探讨了黄土高原地形对这次寒潮天气的贡献,表明黄土高原的存在一方面使高空低槽和地面冷锋在迎风坡没有受到太大的阻挡,另一方面,在其背风坡加强和加速了高空低槽和地面冷锋的东移南压,对河南省寒潮、大风、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南方冻雨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由于冻雨发生地域性较强且是小概率事件,持续时间也多半不会太长,国内外对冻雨研究不多。然而,2008年初,受持续南下的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南方地区
本文对吉林省2007年5月15日高空槽天气过程和5月28日冷涡天气过程影响下形成的层状云降水个例进行了分析。利用PMS粒子测量系统和机载温湿仪等仪器取得的两次不同天气过程下
利用建立好的Models3-CMAQ模型,对中国地区大气化学成分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对Streets2001年东亚地区0.1°×0.1°排放源和INTEX-B2006年0.5°×0.5°排放源进行了验证和评估。
目前对风暴尺度系统初始误差增长及传播特征的认识比较缺乏,而这又是建立风暴尺度集合预报的基础。针对风暴尺度系统的特性,研究合适的误差引入方法以及它们的增长、传播和演变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新认识新的教学模式,结合教材中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独特功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的习惯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下面,笔者来谈谈多媒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相结合,给数学教
为了研究造成2006年夏季川渝区域高温干旱的物理机制,本文利用局地经向环流模式对2006年6-8月川渝地区(102°E-112°E)纬向平均的经向环流进行数值模拟,定量诊断出各动力、热力
本文运用欧洲中心ECMWF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半球平流层极涡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和振荡周期,研究了ENSO信号与平流层极涡活动异常的关系,探讨了大气对热带海温异常的热力适
利用近五十年来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ISST海温资料以及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采用EOF分析方法提取了南太平洋SST异常变化的两个主要模态,论文还分析了华北地区降水异常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