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SO<,2>、NO<,2>和O<,3>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建立好的Models3-CMAQ模型,对中国地区大气化学成分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对Streets2001年东亚地区0.1°×0.1°排放源和INTEX-B2006年0.5°×0.5°排放源进行了验证和评估。结果表明:Streets排放源和INTEX-B排放源在中国地区均有一定适用性,部分地区模拟效果较差。Streets排放源NO2结果在部分地区偏低。INTEX-B2006年排放源SO2结果在大部分地区明显偏高,NO2模拟效果较好。将两套源模拟的中国地区能见度分布与MODIS卫星月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资料对比后发现,模拟结果与卫星资料的大值区位置比较一致,但季节变化规律差别较大,两套排放源的季节变化规律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INTEX-B2006年SO2和NO2的排放源按照不同的排放种类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得到了工业+电厂排放源和交通源对两种污染物的浓度贡献。结果显示在中国的东部及南部等发达地区,SO2主要由工业+电厂排放产生,1月份高于7月份,交通源对SO2的贡献非常少。NO2主要由工业+电厂排放和交通源排放产生,工业+电厂贡献稍高于交通源排放。在中国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及南部地区。通过敏感性试验,得到了不同SO2和NO2排放源对O3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业+电厂源与交通源对O3的影响非常相似,交通源排放强度较小使得对O3的影响稍弱于工业+电厂源。1月份NO2浓度的升高可使中国的东部及南部大部分地区O3浓度降低,使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O3浓度升高。7月份NO2浓度的升高可使中国绝大多数地区O3浓度增加,但在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NO2可使O3浓度降低。 应用较新的INTEX-B2006排放源资料运行模式,得到2008年4月、7月、10月和2009年1月四个月份的SO2、NO2和O3浓度在中国地区的分布状况,可以作为城市及局地尺度模块的边界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城市尺度大气污染规律提供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利用2006年和2007年冬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苑田径场上开展雾综合观测中获得的南京地区雾的观测资料,重点分析了南京地区辐射雾、平流辐射雾和锋面雾形成的天气背景
积层混合云系是重要的降水系统,也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主要作业对象。研究积层混合云对于提高降水预报准确率和人工影响天气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详细分析了贵
为研究大雾中微物理参量及雾滴谱的演变特征,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FM-100型雾滴谱仪观测资料,结合天气形势、自动气象站及能见度资料,综合分析了2006年12月24日-27日南京市区及
南方冻雨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由于冻雨发生地域性较强且是小概率事件,持续时间也多半不会太长,国内外对冻雨研究不多。然而,2008年初,受持续南下的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南方地区
本文对吉林省2007年5月15日高空槽天气过程和5月28日冷涡天气过程影响下形成的层状云降水个例进行了分析。利用PMS粒子测量系统和机载温湿仪等仪器取得的两次不同天气过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