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建立好的Models3-CMAQ模型,对中国地区大气化学成分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对Streets2001年东亚地区0.1°×0.1°排放源和INTEX-B2006年0.5°×0.5°排放源进行了验证和评估。结果表明:Streets排放源和INTEX-B排放源在中国地区均有一定适用性,部分地区模拟效果较差。Streets排放源NO2结果在部分地区偏低。INTEX-B2006年排放源SO2结果在大部分地区明显偏高,NO2模拟效果较好。将两套源模拟的中国地区能见度分布与MODIS卫星月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资料对比后发现,模拟结果与卫星资料的大值区位置比较一致,但季节变化规律差别较大,两套排放源的季节变化规律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INTEX-B2006年SO2和NO2的排放源按照不同的排放种类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得到了工业+电厂排放源和交通源对两种污染物的浓度贡献。结果显示在中国的东部及南部等发达地区,SO2主要由工业+电厂排放产生,1月份高于7月份,交通源对SO2的贡献非常少。NO2主要由工业+电厂排放和交通源排放产生,工业+电厂贡献稍高于交通源排放。在中国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及南部地区。通过敏感性试验,得到了不同SO2和NO2排放源对O3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业+电厂源与交通源对O3的影响非常相似,交通源排放强度较小使得对O3的影响稍弱于工业+电厂源。1月份NO2浓度的升高可使中国的东部及南部大部分地区O3浓度降低,使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O3浓度升高。7月份NO2浓度的升高可使中国绝大多数地区O3浓度增加,但在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NO2可使O3浓度降低。
应用较新的INTEX-B2006排放源资料运行模式,得到2008年4月、7月、10月和2009年1月四个月份的SO2、NO2和O3浓度在中国地区的分布状况,可以作为城市及局地尺度模块的边界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城市尺度大气污染规律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