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近99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1。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的同时,承担着更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同时也伴随着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的问题,由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代价得到全民关注。在面临经济增长、资源供给和环境污染等多重压力的现实背景下,如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以下简称TFP)是衡量生产效率的主要指标,TFP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着眼于此,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发展战略目标中,必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提倡坚持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绿色发展方式2。本文以省市自治区、工业、国际经济体分别为研究对象,从不同层面出发将资源环境约束纳入研究框架,在TFP理论的基础上,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结合方向性距离函数与Malmquist指数法,研究了2004-2017年我国的技术效率、TFP的变化特征及提升源泉,分析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各省市间的差异,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我国省际TFP增长的收敛性加以检验,对省际TFP增长的影响因素做了实证分析,从推动新型工业化视角对工业在提升省际TFP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拓展到国际视角,比较了中国和OECD国家TFP增长的差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TFP的相关理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TFP的测度方法、TFP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和综述,为进一步实证分析奠定基础。第二章,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TFP增长的测算研究。首先,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全局Malmquist Luenberger(简称GML)指数来度量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各省的TFP增长,并对其进行分解,分析其动态增长特征和增长源泉。其次,测算了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技术效率,从静态视角分析了各省及分成三大区域后TFP的特征。第三章,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TFP的收敛性研究。首先,从理论上梳理了收敛假说和收敛机制,然后,对研究收敛的方法进行了说明,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资源环境约束下省际TFP的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研究了省际TFP增长的趋同情况。第四章,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TFP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在分析了资源环境因素对TFP增长的影响机制后,结合第二章测算出的GML指数,选取适当的面板模型,对TFP增长的影响因素以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资源环境约束下工业对省际TFP增长的影响。工业是推动各省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在实现绿色发展中承担着主体责任,因此,本章重点分析资源环境约束下工业对省际TFP增长的影响。首先,因为工业行业的数据获取受限,只测算了2004-2016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TFP。然后,分析了该样本期内工业TFP增长特征以及与省际TFP的关系。最后,用面板平滑转换(PSTR)模型研究了资源环境约束对各省工业TFP增长的影响效应,探讨了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提升各省TFP增长的路径,以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第六章,资源环境约束下TFP增长的国际比较分析。本章从国际视角,比较了资源环境约束下国家之间TFP增长的差异以及动态变化特征。首先,测算了2001-2013年包含中国在内的一共20个国家的GML指数及其分解因子,对各经济体TFP增长的速度、质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用面板二值选择模型对TFP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增长差异的原因。最后,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展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考虑资源环境约束时TFP增长水平会被高估。从GML指数的大小来看,只有2005-2008年以及2015-2017年GML指数大于1,也就是全国平均生产率处于提高状态,而其余年份全国平均生产率有所下降。从区域横向比较来看,2004-2017年期间东中西部的TFP增长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和西部的平均生产率提高,而中部地区的平均生产率降低;技术进步是我国及各省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次之。从时间趋势上看,样本期内东中西部的TFP变化呈现出共同的阶段性特征,这种趋势变化与对应年份污染排放量的变化、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全球的经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2)全国、东部、中部的TFP增长都存在绝对b收敛,增长差距在逐步缩小,而西部不存在绝对b收敛,各省之间的增长差距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都存在条件b收敛,在控制变量决定的经济环境差异下,东中西区域的TFP增长以不同的收敛速度逐步收敛到各自的均衡水平。(3)对TFP增长影响效应最大的是产业结构,最小的是禀赋结构。环境因素代理变量为环境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时,对省际TFP增长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表明本文选取的样本期内环境治理投资对TFP增长的影响不明确,这与环境因素变量的选择和样本数据受限有关。不同因素对省际TFP增长的影响方向及大小有一定差别。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禀赋结构、资源因素、外资因素对TFP增长有制约作用,产业结构、科技因素对TFP增长有促进作用。(4)工业TFP增长与省TFP增长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2004-2016年期间,大部分省份的工业生产率提高,西部的工业生产率提升最快,呈现出较快的追赶速度,中部的工业生产率提升最慢,总体来说,工业技术效率水平在不断提升,30个省市的工业技术效率差异导致了TFP增长差异。从时间维度来看,工业TFP的增长主要还是靠技术进步来推动;资源、环境因素对工业TFP增长的门槛效应是存在的,具有非线性特征。根据这些结论可以得出提升我国各省份TFP增长的路径。(5)OECD国家的TFP平均水平基本都高于中国,只有在2006到2009年低于中国,说明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对OECD国家冲击性更大引致了TFP的大幅下降。本文创新点有:(1)本文使用全局DEA线性规划模型,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方向性距离函数与全局Malmquist指数法结合,利用最新数据对资源环境约束下各省市的TFP进行再测算,用GML指数度量TFP增长,避免了传统Malmquist指数和仅纳入环境约束的ML指数对TFP进行测算时线性规划模型无可行解问题,同时还具备传递性,分解时更合理。(2)加入了空间关联因素,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TFP的收敛性、用非线性模型对TFP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更合理地描述了经济增长中的各因素指标的关系,使得提升工业TFP增长从而带动省际TFP增长更具有可操作性。(3)对比国际经济体,预期在TFP的驱动因素研究方面结合中国实际,考虑到技术进步、规模效率、配置效率、人口红利等方面,将TFP变动分解得更实际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