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功率微波在受控热核聚变、雷达通信、新材料、环境保护等很多学科领域具有巨大发展前景,作为高功率微波产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功率微波源被高度关注和研究。为了拓展应用前景,高功率微波源需要向紧凑轻小型方向发展,以适用于不同的平台,同时,当高功率微波器件工作在长脉冲条件下时,其单脉冲能量和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将大幅提升,从而大幅提高其作用效力。Ku波段高功率微波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受高频段器件尺寸影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功率微波在受控热核聚变、雷达通信、新材料、环境保护等很多学科领域具有巨大发展前景,作为高功率微波产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功率微波源被高度关注和研究。为了拓展应用前景,高功率微波源需要向紧凑轻小型方向发展,以适用于不同的平台,同时,当高功率微波器件工作在长脉冲条件下时,其单脉冲能量和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将大幅提升,从而大幅提高其作用效力。Ku波段高功率微波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受高频段器件尺寸影响,通常需要较强的磁场,且功率容量较低,因此,急需降低器件导引磁场、增大器件内部功率容量。在目前已经报道的高功率微波源中,渡越时间振荡器具有导引磁场低、功率容量高、模式稳定、工作电压范围宽等诸多优点。因此本论文针对渡越时间振荡器在Ku波段紧凑轻小型长脉冲方向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调制腔中的线性理论及影响调制腔工作特性的要素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轴向调制腔中的线性理论,对调制腔的基本运行原理进行研究;此外,改进调制腔线性理论,以适用于轴向弯曲等不同类型的调制腔;最后研究了调制腔不同的漂移段宽度对其工作特性的影响,包括对起振能力和功率容量的影响。其次,从渡越时间振荡器的不同组成结构出发,分别进行仿真建模和优化设计。为了降低磁场,从而达到减少磁场重量的目的,需要对阴极结构和励磁装置进行优化;同时,为了提高长脉冲工作能力,需要提高器件内部的功率容量,并减少由于等离子体产生带来的微波提前截止的风险,需要对束波互作用结构和收集极结构进行优化。在减少磁场强度方面,通过提高阴极尖端电场的均匀性来降低电子束对磁场强度的依赖,一方面拉伸同轴结构中阳极内轴至阴极内部,从而平衡阴极尖端径向电场,另一方面改进聚焦环,并提出了一套分析和设计聚焦环的方法;在减少励磁装置重量方面,通过引入轴向弯曲调制腔,设计了一套可以减少60%以上均匀磁场长度的弯曲磁场;为了降低励磁装置所需能耗,对于轻小型的永磁结构进行了设计,在轴向调制腔中,充分利用阳极内筒中心的空置部分,设置了同轴的永磁体装置,可以在20 cm长度上产生0.35 T的均匀磁场,永磁体重62 kg;在长脉冲方面,通过采用宽漂移段调制腔提高功率容量,并在宽漂移段调制腔的两端分别设置反射腔,提高了起振能力;通过设计大半径电子收集极,避免可能产生的等离子体影响,通过磁场将电子束引向更大半径,从而增加电子束收集表面积,降低了等离子体产生的可能性。再次,对上述物理模型进行了PIC仿真研究,给出具体物理图景并进行分析。提出的轴向弯曲结构,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显示,在620.0 k V电压,13.3 k A电流的输入下,1.0 T的弯曲磁场引导下,可以产生12.43 GHz,3.37 GW的微波,效率为41.0%,相对于传统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结构,所需均匀磁场长度降低了60.0%,有效降低了励磁体的重量。针对传统轴向渡越时间振荡器,采用聚焦环结构,有效降低所需磁场强度,在0.38 T的低磁场条件下,即可产生12.61 GHz,1.65 GW的输出微波,效率为33.1%;采用宽漂移段通道,提高了器件内部功率容量,相同输出功率下,11mm宽漂移段内部最大场强为770 k V/cm,相比于8 mm宽漂移段内部最大场强987 k V/cm,最大电场强度下降了22.0%;采用大半径电子收集极,降低了等离子体产生的风险,65 ns仿真条件下,传统收集极表面能量沉积为43.51 J,而大半径收集极则只有17.63 J,能量沉积减少了59.5%。最后,进行了工程化设计,并对聚焦环展开了实验研究。针对紧凑轻小型Ku波段长脉冲渡越时间振荡器进行了磁场的工程化设计,实验验证了螺线管磁场与设计的一致性;同时,对加载聚焦环的阴极进行了电子束的传输及发射实验,利用法拉第筒对束流进行收集和诊断,实验中发现聚焦环处有明显击穿痕迹,导致法拉第筒检测到的电流比理论值低;在开展高功率微波实验中,加载聚焦环阴极后,未能测量得到微波输出,初步的实验分析表明,聚焦环采用的高分子材料在仿真中的最大场强虽然已经降低到350 k V/cm以内,然而,仍然超过了高分子材料的最大击穿场强,因此,后续将通过进一步改进聚焦环结构,采用击穿阈值更高的材料等方式,进一步研究聚焦环的实际工作能力。
其他文献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这一新型交互方式因其可以直接读取人类思维而成为研究热点。目前,脑机接口发展出多种控制范式,但是这些范式控制方式比较单一,有必要对脑机接口的控制方式进行改善。由于视觉诱发的脑电信号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反编码出其包含的视觉信息有利于现有的脑机接口控制方式的改进。本文围绕着反编码图像诱发的脑电信号开展研究。首先,本文进行了基于脑EEG数
圆周合成孔径雷达(Circul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CSAR)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成像探测能力,并能对重点区域进行持续的侦察与监视。近年来,地面动目标指示(Ground Moving Target Indication,GMTI)技术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因为目标的运动引入了额外的距离走动和距离弯曲,所以CSAR图像上的动目标会出现散焦和位置偏移现象,严重
太赫兹雷达是一种新型雷达体制,可以获得比常规波段更高的分辨率。通过设计特殊的曲线运动轨迹对空间目标进行绕飞、伴飞从而实现目标高分辨三维成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围绕太赫兹雷达曲线SAR空间目标三维成像技术,对涉及的成像理论、回波建模、成像算法等内容,开展了如下研究:1、研究了圆周SAR(Circular SAR,CSAR)系统特性,主要包括成像几何、回波建模、频谱支撑区、点扩展函数等,分别对单
无线宽带高速数传技术是构建天基综合信息网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由于通用滤波多载波(UFMC)技术不需要循环前缀,且凭借着良好的带外干扰抑制可能作为下一代通信关键技术而被广泛关注。本文针对UFMC仍然面临较大的计算复杂度与UFMC高速数传接收端的同步技术与非理想特性补偿这两大关键技术存在的现有技术难题进行研究,在UFMC高速数传系统性能,降低实现复杂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十三五”民用航天预研项目
抗辐射集成电路在空间应用中起着保障系统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作用,单粒子瞬态(Single Event Transient,SET)已经成为空间应用中发生软错误的主要原因。先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65nm及以上工艺,对单粒子瞬态及多瞬态的特性机理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发现传播引起的脉冲展宽和寄生双极放大效应等因素使得SET脉冲宽度的趋势越来越复杂,单粒子瞬态脉冲的平均宽度以及最小宽度随着工艺尺寸的缩小而
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新型的通信技术更是层出不穷,更短的通信时延,更快的传输速度,更大的通信容量始终是现代通信技术追求的终极目标。新型的通信技术正是本研究课题的重点关注所在。作为一种新型多载波调制方案,通用滤波多载波技术拥有更高的频谱利用效率,更强的抗干扰性能,更低的同步要求等的优势,但是也存在峰均功率比高,系统计算复杂度高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通信系统性能,通用滤波多载波技术的研究意义十
当前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的发展对车载导航的精度、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导航方式总是存在其固有缺陷,为了实现多场景变化下的无缝导航,一般需要使用多传感器组合导航。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基于状态变换卡尔曼滤波ST-EKF的改进MSCKF算法。详细推导了MSCKF算法的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针对MSCKF算法中存在的状态方差估计不一致的问题,使用ST-EKF代替传统的EKF,可以
近年来,随着芯片集成程度的增高和So C(System-on-a-Chip,片上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电子机械系统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微机械陀螺仪的性能也在不断的提升。微机械陀螺仪可以为惯性导航系统提供导航信息,同时还可以应用于汽车、消费电子应用中,用途十分广泛。通常情况下,接口电路往往会成为微机械陀螺仪的发展瓶颈,因此本论文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模数转换器。Sigma Delta ADC(Analog-
近年来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果十分显著,但未来战争会存在更高要求的态势理解、快速决策等问题,这些都是系统智能化所面临的瓶颈。面对这一现状,同时考虑到信息化军事指挥决策带有的“人-机”特性,在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中通过智能人机交互帮助指挥员提高关键信息的获取能力、提升决策效率,是突破系统认知智能方面瓶颈的重要发展方向。以语音交互为主的人机交互形式能大幅度提升指挥员的作战态势感知能力和决策水平。此交互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