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是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损伤可靠而灵敏的标志物,性能稳定,检测重复性好;但目前临床尚无统一的生物参考区间,限制其临床应用。本文目的:1、通过体检人群探讨健康人群中尿液α1-MG水平与其他临床指标之间的线性关系;2、根据线性分析结果尝试建立天津市尿液α1-MG水平的生物参考区间;3、通过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illitus,T2DM)住院患者尿液α1-MG水平的分析,调查T2DM患者血糖达标情况对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影响。研究内容和方法:1.在天津市人民医院查体中心筛选年龄在20-60岁之间、符合健康标准的体检者299名(男141名,女158名),收集其基本信息和血液、尿液标本,检测空腹血糖、血脂、血肌酐等,并根据2009 CKD-EPI肌酐方程计算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检测尿液α1-MG以及尿肌酐浓度,计算尿α1-MG与尿肌酐比值(α1-microglobulin to creatinine ratio,α1-MG/Cr)。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尿液α1-MG水平与其他临床指标之间的线性关系。2.根据前期分析结果,在1957名健康体检者中筛选性别、年龄相匹配者484名(30岁前后男女各121名),收集基本信息和血液、尿液标本,检测空腹血糖、血脂等指标,计算eGFR;检测尿α1-MG、尿肌酐浓度,计算α1-MG/Cr。采用Z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尿液α1-MG水平的差异,根据Z检验结果建立相应的参考区间。3.在259例T2DM住院患者中筛选符合要求者149例,收集其血液和尿液标本,同时收集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50例,测定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尿α1-MG、尿肌酐浓度,计算尿α1-MG/Cr。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达标(HbA1c<7%)和不达标(HbA1c≥7%)两组,分析两组间肾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指标的差异。研究结果:1.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性别、舒张压、甘油三酯、eGFR与α1-MG相关,多因素分析后仅性别、eGFR仍维持与α1-MG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中,α1-MG/Cr与性别、年龄均相关,而α1-MG/Cr与eGFR之间的相关性在多因素回归中不再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性别、年龄分组,男性人群中,31-40岁和41-50岁组的α1-MG/Cr水平与其他两组相似,而20-30岁组的α1-MG/Cr水平低于51-60岁组;女性中,仅20-30岁组的α1-MG/Cr水平低于其他三组。2.根据性别、年龄对参与者进行Z检验分析,结果提示:(1)男、女两组人群的α1-MG和α1-MG/C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的α1-MG水平高于女性,α1-MG/Cr则低于女性;(2)同一性别不同年龄组的尿液α1-MG水平无差异,男性不同年龄组的尿液α1-MG/Cr水平同样无差异,但是女性30-60岁年龄组的α1-MG/Cr高于20-30岁年龄组。3.T2DM组的尿液α1-MG/Cr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血糖达标和不达标两组间,尿α1-MG和α1-MG/Cr水平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两者升高比例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箱式图发现血糖达标组的尿液α1-MG集中处于较低水平,血糖不达标组的异常高值更多、更高;但两组间尿α1-MG/Cr水平无明显差异。研究结论:1.20-60岁的健康者中,尿液α1-MG仅依赖于性别,与年龄不相关,建立α1-MG的正常参考区间需要考虑性别差异;尿液α1-MG/Cr水平与性别和年龄均有关,30岁前后尿液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关于α1-MG/Cr的正常参考区间需同时考虑性别和年龄。2.α1-MG的生物参考区间存在性别差异,男性人群中尿α1-MG的参考区间是0-26.76 mg/L,女性是0-9.75 mg/L。α1-MG/Cr的参考区间同样存在性别差异,其中男性的参考区间无年龄差异,20-60岁的参考区间是0-20.71mg/g;但是女性的参考区间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20-30岁女性人群的参考区间是0-22.72mg/g,31-60岁女性是0-28.28 mg/g,均高于男性人群的参考区间。3.第一次在中国糖尿病人群中调查了血糖是否达标对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标志物—尿α1-MG水平的影响,虽然研究结果发现两组之间的差异未到显著性水平,但是血糖不达标组中尿α1-MG水平的升高趋势还是提示临床医生应加强对T2DM患者的健康教育,增强患者的血糖控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