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音普门品》是中国救难观音信仰的基础经典,而救难观音信仰又是中国观音信仰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观音普门品》在历史上译出流通并保存至今的有三个重要版本,三者分别在西晋、后秦和隋初时译出。《观音普门品》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数次译出并广泛流传,反映了那个时代对观音慈悲救难信仰的现实需求。随同《观音普门品》的传入中国社会所引起的诵读经文的极大热情,既是印度观音信仰盛行中土的明证也是表明当时观音信仰就已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适应中国社会的特点。在南北朝时期数量众多的观音灵验故事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像观音菩萨这样一位慈悲救难的神灵不但填补了中国传统信仰的缺失,也确定了后世中国文化中观音形象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本文第一部分讨论西晋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以及其中《光世音菩萨普门品》单本别行,这是观音信仰在中土的初次输入,它不但预示着其后世的盛行,也基本确定了观音救难信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第二部分围绕后秦弘始年间一代译经大师鸠摩罗什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传译活动展开论述,罗什的的个人声望、译文品质以及身边僧团的影响等等因素都为《观世音普门品》在社会上空前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罗什译本较之法护译本的优越性使得《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不但成为后世救难信仰的代表,也让“观世音”的名号彻底深入人心。第三个部分讨论了罗什之后《普门品》与观音信仰几百年间的发展与影响,一个显著的结果是东晋南北朝时期救难类、净土类、华严类、般若类、授记类等观音信仰及与之相关的佛经大部分译介进入中土,和这个结果相呼应的是中土社会民众不论僧俗、贵贱都重视甚至神圣化《普门品》的行为,而此类行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广泛而又深远,在文化上的表现一是推动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二是深刻影响中国文学气质与中国人的精神追求。第四部分研究了隋译《普门品》的一些独特特点,并分析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与经典在唐朝观音信仰活动中的地位与价值。通过系统研究《观音普门品》在两晋南北朝社会中的所有表现我们可以发现:从历史文化发展的宏观角度而言《普门品》深入的参与了中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个人心灵的微观角度而言《普门品》为那个动荡不安时代的人们带去了温暖的心灵慰藉,而于中国佛教自身发展而言,《普门品》在两晋南北朝流传的事实不但体现了后世中国佛教慈悲、度人的发展脉络,也以其自身的特质为后世佛教菩萨形象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惊人的感召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