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利用表观扩散系数(ADC)定量参数值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评估方面的优势,预测其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最佳参数及最佳诊断阈值,利用最佳参数及诊断阈值探讨ADC值在脑胶质瘤碘-125放射粒子介入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1、回顾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40例脑胶质瘤,将此40例列为诊断组。利用ADC值在脑胶质瘤不同分级中的表现,预测脑胶质瘤的最佳ADC值诊断参数及最佳诊断阈值。同时收集20例经碘-125粒子介入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此20例列为治疗组。分析ADC值在碘-125介入治疗脑胶质瘤疗效的预测价值。60例胶质瘤患者,均在手术前两周内进行磁共振检查并纳入统计学分析。2、诊断组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分为高、低级别两组,其中13例为低级别组,27例为高级别组。治疗组20例患者进行碘-125放射性粒子介入治疗,12例患者在碘-125粒子介入治疗前进行了全切手术,并接受了辅助放疗和化疗,肿瘤复发给予碘-125粒子介入治疗;8例患者由于病灶位于特殊部位、拒绝接受手术和放化疗以及不适宜进行手术治疗等原因,进行了碘-125放射性粒子作为初始治疗,治疗同时获取病理标本并得到证实。该20例患者研究起点是进行碘-125粒子介入时间,研究终点是死亡日期或最后一次随访观察日期(2020年2月1日)。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版本18.0,IBM,美国)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Shapiro-Wilk法对ADC直方图各参数进行正态性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参数值以(x±s)表示。通过ROC工作曲线分析评估ADC直方图各参数对高低级别胶质瘤诊断能力,同时计算出各参数值曲线下面积及最佳诊断阈值。通过Kaplan-Maier和Log-Rank对进行碘-125粒子介入治疗患者进行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进行分析,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所有p≤0.1或临床认为有意义的变量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被认为是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同一b值下通过ADC直方图各参数在脑胶质瘤分级评估中,以最小ADC值最具有诊断价值;以0.90×10-3 mm2/s作为最佳诊断阈值,对应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最高。2、进行碘-125粒子介入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4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最小ADC值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只有年龄是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Kapl an-Meier和Log-Rank分析结果显示,最小ADC值高于0.90×10-3 mm2/s的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最小ADC值低于0.90×10-3 mm2/s的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22),而最小ADC的高低对PFS的影响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1、脑胶质瘤分级评估以最小ADC值诊断效能最佳,最小ADC值与肿瘤病理分级呈显著负相关,随着肿瘤最小ADC值的减小,肿瘤恶性程度会随之增高。2、最小ADC值高的患者(最小ADC>0.90×10-3mm2/s),在接受碘-125粒子介入治疗后具有更好的预后及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