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明、清三朝,来华的高丽或朝鲜使臣将使华途中的见闻,用汉字著录成文,编辑成书,这在朝韩历史上被统称为“燕行录”,见证着两国的政治与文化交往。高丽大儒李穑生活于元末明初的高丽,他与中国关系十分密切,曾三次作为高丽燕行使团的书状官出使元朝(另有一次出使明朝的经历),一次因私往返,曾在元朝大都(今北京)读书、为官、交友,相关的“中国纪行诗”见于其《牧隐稿》者有120首左右。李穑的“中国纪行诗”分别记录了其于至正八年(1348)、至正十三年(1353)、至正十五年(1355)三次出使元朝以及至正十年(1350)腊月至至正十一年(1351)正月因私往返之途中见闻,其中包括在元学习、为官等事宜。李穑“中国纪行诗”价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诗歌中记载了他的“中国行”经历,包括对于驿路驿站情况的记录、途中所见所闻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二,李穑纪行诗歌书写了复杂的“中国情结”,折射了传承的“中国元素”,具有较高的汉诗文学审美价值。李穑出身儒学世家、书香门第,其父李榖精通儒家经典,两次赴元大都科考后殿试及第并被授予官职;其师李齐贤亦为高丽时期大儒,且曾长期任职事于元大都。如此家学渊源与师承,加之他在元朝学习和做官的经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李穑的思想中,他的“中国纪行诗”其实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与美学特质。统观李穑《牧隐稿》中的诗歌,其创作主题可以就其倾向性内容概括为亲情乡情、忠君爱国、仕隐矛盾三个大类,而其中的“中国纪行诗”,则形象地描述了他在来往于中国旅途中的艰险遭遇、远行感慨和怀古幽思,从诗歌艺术上也呈现着与《牧隐稿》其他诗歌相仿佛的雄浑与冲淡等风格。以李穑的“中国纪行诗”为研究对象,解读其诗歌的题材取向和艺术风格,有助于更加全面的了解李穑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中华文化与文学核心元素对古代高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