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高丽李穑中国纪行诗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fi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明、清三朝,来华的高丽或朝鲜使臣将使华途中的见闻,用汉字著录成文,编辑成书,这在朝韩历史上被统称为“燕行录”,见证着两国的政治与文化交往。高丽大儒李穑生活于元末明初的高丽,他与中国关系十分密切,曾三次作为高丽燕行使团的书状官出使元朝(另有一次出使明朝的经历),一次因私往返,曾在元朝大都(今北京)读书、为官、交友,相关的“中国纪行诗”见于其《牧隐稿》者有120首左右。李穑的“中国纪行诗”分别记录了其于至正八年(1348)、至正十三年(1353)、至正十五年(1355)三次出使元朝以及至正十年(1350)腊月至至正十一年(1351)正月因私往返之途中见闻,其中包括在元学习、为官等事宜。李穑“中国纪行诗”价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诗歌中记载了他的“中国行”经历,包括对于驿路驿站情况的记录、途中所见所闻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二,李穑纪行诗歌书写了复杂的“中国情结”,折射了传承的“中国元素”,具有较高的汉诗文学审美价值。李穑出身儒学世家、书香门第,其父李榖精通儒家经典,两次赴元大都科考后殿试及第并被授予官职;其师李齐贤亦为高丽时期大儒,且曾长期任职事于元大都。如此家学渊源与师承,加之他在元朝学习和做官的经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李穑的思想中,他的“中国纪行诗”其实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与美学特质。统观李穑《牧隐稿》中的诗歌,其创作主题可以就其倾向性内容概括为亲情乡情、忠君爱国、仕隐矛盾三个大类,而其中的“中国纪行诗”,则形象地描述了他在来往于中国旅途中的艰险遭遇、远行感慨和怀古幽思,从诗歌艺术上也呈现着与《牧隐稿》其他诗歌相仿佛的雄浑与冲淡等风格。以李穑的“中国纪行诗”为研究对象,解读其诗歌的题材取向和艺术风格,有助于更加全面的了解李穑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中华文化与文学核心元素对古代高丽的影响。
其他文献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增强科技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证。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是开展农
由于连作重茬和田闻管理不当等诸多因素,导致设施农业土传病虫害日益严重,文章主要介绍土传病虫害的防治新技术.已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随着农村沼气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沼液和沼渣综合利用的形式、内容多种多样,尤其在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绿色蔬菜无害化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沼液沼渣在日光温室中作为
文章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依托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新举措,为深化本科教学理论及实践课的建设新需要。本文侧重突破传统单一考核方式,以多方位、多角度展现学生能力为目标引
地沟式污水生态工程处理技术 ,具有投资低、处理成本低、能耗低、效率高、操作管理方便等优点 ,且环境、景观效应好 ,是当前现代化集中式污水处理的一种有效补充和替代技术 ,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企业也迅速加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对外直接投资在规模和方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加快了我国企业OFDI
自共享发展理念提出以来,挖掘共享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与重要议题。然而关于马克思是否讲过共享发展的论争,表明我们亟需剖析马克思共享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的意涵关联,考辨共享思想升华为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进程和二者的内在区别,才能避免陷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六经注我”式的错误倾向。马克思共享思想首先是一种普惠性的发展哲学,缘起于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与尖锐批评,发展于对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