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信念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儿童的发展。同时教师信念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儿童行为是儿童内心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也是他们探索和认知外部世界的重要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儿童认识的不足,往往会表现出一些非期望的问题行为,长此以往,如果得不到成人的正确的看待和纠正,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和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对儿童问题行为的信念、态度和评价,对儿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的研究重点聚焦在职前与在职幼儿教师对儿童为行为的信念。本研究选取了513名职前幼儿教师和614名在职幼儿教师完成了儿童行为描述问卷,调查了幼儿教师对儿童害羞行为和身体攻击行为的信念。同时笔者还深入访谈了14名职前和在职幼儿教师,调查了问卷中没有和没有深入提及的教师的儿童问题行为认识、归因和采取的应对策略。经过数据分析与整理得出以下结论:(1)总体来说,职前教师的信念更依赖于自己理论知识,比较理想化,对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价过于负面;在职教师则更多的依赖于实践经验,对儿童评价也更加理性化。(2)大一和大二刚进入校园的职前教师,相对于大三和大四的职前教师,对儿童的问题行为的态度略显悲观,比较的排斥和敏感,对儿童的负性评价也比较高。(3)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在信念的各个维度上差异不大,教龄对教师信念的影响不大。(4)教龄越长的教师(10年以上)更容易忽视儿童的害羞行为,对这种行为对的正面评价也更高。(5)所有在职教师对攻击行为的容忍度很低,特别注重班级管理的规则意识。(6)在职教师对儿童问题行为归因和采取的应对策略都更加倾向于从儿童家庭方面入手,职前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7)对不同性别的儿童,职前教师会有性别的刻板印象,但在职教师则主要依据儿童的特点而不是性别采取相应的策略。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教育建议:(1)职前教育阶段开设关于儿童行为管理的课程(2)增加职前教师的实习时间,改变实习形式(3)在职教师增加对害羞的关注和对攻击行为的容忍(4)给教龄长的教师提供关于儿童发展方面的在职培训(5)为幼儿园老师减轻压力(6)建立大学和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