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上段自体移植修复皮肤创面动物模型的构建和机制初探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h8686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自体皮移植是临床治疗烧伤、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等皮肤创伤最有效的方法。目前临床趋向采用微粒皮移植,最大限度地利用表皮干细胞在创面扩增以修复创面,尽管如此,自体皮源不足的问题仍严重影响大面积皮肤创面的治疗,是再生医学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近年来,随着对皮肤附属器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毛囊才是皮肤最大的干细胞库[1-3],提示位于毛囊上段的隆突部干细胞具有运用于创面修复的巨大临床应用前景[4]。临床实践已观察到含有毛囊的头皮皮片具有促进创面修复的作用。最初在临床烧伤科植皮创面观察到:含有毛囊的皮片移植治疗慢性创面的愈合速度比不含毛囊皮片移植更快[5];临床试验对比含有与不含毛囊的相同面积皮粒创面移植效果,发现含有毛囊者修复速度比阴性对照组快,第18周修复面积比约为2.27:1。相关研究发现,当皮肤或毛囊出现损伤时,毛囊干细胞也可以迁移到损伤部位,并通过增殖分化来修补组织缺损[6-8]。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以下假说:毛囊上段(毛囊隆突部干细胞所在部位)移植至皮肤创面,可以促进创面愈合。目的1.构建大鼠背部皮肤创面模型,观察拔除毛干的触须毛囊上段自体创面移植对创面愈合的影响。2.观察毛乳头细胞分泌蛋白SDF-1在不同周期人头皮毛囊中的表达模式;外源性SDF-1大鼠背部皮内注射诱导,观察其对局部皮肤毛囊数量、形态等的影响。方法1.顺着毛囊生长方向在大鼠一侧触须垫上剪取一楔形皮条,从皮条上分离出触须毛囊,制作拔除毛干的大鼠触须毛囊上段。2.制作大鼠背部皮肤创面模型。3.实验分组及创面处理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将8-9个大鼠触须毛囊上段贴于自体背部皮肤创面;阳性对照组将制作创面所剪下的大鼠背部皮肤修剪成约0.3cm×0.3cm的皮片,将8-9个皮片贴于自体背部皮肤创面;空白组不进行任何移植处理。4.包扎固定创口:为大鼠戴上防咬颈圈,防止大鼠啃咬自体创口;将大鼠分笼饲养,防止互咬创口。5.术后第3、7、14、21天观察创面修复情况,取材,制备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行荧光免疫组化观察表皮干细胞标记物CK15的表达情况。6.制备人头皮切片,确定切片中毛囊的生长周期,使用荧光免疫方法观察毛乳头细胞关键分泌蛋白SDF-1在人头皮毛囊中的表达。7.外源性SDF-1诱导大鼠背部皮肤毛囊形成动物模型的构建。(1)在SD大鼠背部正中后段皮肤以电动剃毛刀备皮,使用脱毛膏脱毛后,用标记笔画出1.5cm×1.5cm的正方形区域;(2)实验分组及创面处理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三组,SDF-1注射组均连续皮内注射300μl外源性SDF-1(浓度500ng/ml)10天;PBS注射组均连续皮内注射300μl PBS 10天;空白组:不进行任何移植处理。(3)实验后处理与观察:将每只大鼠分笼饲养,每天观察大鼠的背部毛发变化。实验第12天,处死大鼠后,SDF-1注射组、PBS注射组和空白组分别在实验区取等量皮肤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行HE染色,镜下观察毛囊形态、大小、结构并计数,统计学分析。结果1.大鼠触须容易提取,形态结构清晰,肉眼可辨。2.将大鼠触须毛囊上段移植至自体背部创面,肉眼未见明显皮岛形成,第15天镜下可见移植的毛囊上段表面形成新的表皮细胞层,CK15阳性表达,可见毛囊干细胞迁移轨迹。3.在人头皮毛囊中,SDF-1表达部位主要表达于退行期毛乳头。4.分别使用SDF-1、PBS在脱毛处理后的SD大鼠背部皮肤进行皮内注射10天,SDF-1注射组、PBS注射组、空白组均长出毛发,实验组背部皮肤增厚较阳性对照组和空白组明显。SDF-1注射组毛囊个数、毛囊单位个数明显多于PBS注射组、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BS组与空白组间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1.大鼠触须毛囊上段移植至自体背部创面可以形成新的表皮层,新生的表皮很可能是毛囊干细胞迁移、分化形成的。2.SDF-1可诱导大鼠背部毛囊形成。
其他文献
背景库欣溃疡(Cushing’s ulcer)主要见于创伤性颅脑损伤、颅脑肿瘤、大脑出血性/缺血性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或作为颅脑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出现。尽管近年来临床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胃肠功能障碍和损伤的防治,但因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并且防治手段较为单一,导致患者治疗效果欠佳,发病率及致死率偏高。有大量研究表明,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异常在颅脑创伤后胃肠黏膜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背景及目的】在世界范围内泌尿外科临床疾病中,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膀胱癌的发生,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患者生存时间。然而膀胱癌的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晚期膀胱癌患者生存预后较差,治疗手段有限,因此,寻找对膀胱癌的可靠分子标记物和治疗靶点一直是膀胱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提取GEO及TCGA数据库中相关膀胱癌数据,使用R软件及相关扩展包,分析和挖掘与膀胱癌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探讨相关
研究目的1.修订并形成居家版安宁疗护问题与需求问卷(the home-based version of Problem and Needs in Palliative Care Questionnaire,居家版PNPC问卷);2.在晚期癌症患者中验证居家版PNPC问卷的信效度,为中国晚期癌症居家安宁疗护需求评估提供有效测评工具。研究方法1.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使用目的抽样方法,201
在晶体中发生光化学反应时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与控制性,将有望解决目前绿色化学合成面临的副产物多的难题,而针对聚集态光化学的机理研究尤为重要。对大块单晶或粉末样品,使用激光激发样品进行光物理和光动力学探究时,由于晶体或粉末的高光学密度、强光散射、多光子效应、产物累积等缺点会导致其光化学和光物理过程极其复杂,并会对聚集态激发态的探测产生干扰。有机纳米晶的晶体结构有序,缺陷和晶界较少,因此可以利用X-单晶射
目的了解和分析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现状和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现状;2.利用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与常规延续性护理对比,探讨出—种更有效可行的延续性护理策略,以改善患者双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及减少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方法本研究共分为2部分。1.横断面调查:选取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附属医院进行PCI术治疗的3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和
目的:基于3.0T MR平台,探讨GE乳腺动态增强三维容积内插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VIBRANT)的技术特点,对序列参数进行优化,同时研究乳腺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关系,重点探讨乳腺癌周围血管特征与乳腺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分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优化和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两方面。第一部分,前瞻性研究并行采集技术和零点充填技术对成像质量的影像。选择乳腺病患者共70例,均为女
目的 探讨双镜联合(腹腔镜+胆道镜)与ERCP治疗老年单纯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高龄(年龄≥75岁)单纯性胆总管结石患者59例,其中32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腹腔镜组,A组),29例行ERCP术(ERCP组,B组)。比较两组的术前一般资料情况(如性别、年龄、胆总管直径、结石直径、胆总管结石单发/多发、术前胆源性胰腺炎、胆囊切除/
目的使用超声检测中枢性性早熟、其他性早熟及正常女童子宫、卵巢、乳腺变化情况,并与临床其它因素比较,为临床女童性早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提供更为客观、准确的超声参数范围,探讨超声技术超声参数在无创性评价女童性早熟诊断中的诊断效能。研究对象及方法1、对象: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就诊,家长或监护人诉身高较同龄人矮小,或诉双侧乳腺较大,抽取静脉血行E2、LH、FSH等雌激素项目检查,在家长或监
研究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尿毒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为心血管事件。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非传统危险因素之一,是终末期肾病患者CVD患病率和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是一种新的肾功能标志物,已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依托咪酯诱导全麻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及肌阵挛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在我单位行全身麻醉手术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DEX0.5ug/kg组(D1组)和DEX0.7ug/kg(D2组),每组30例患者。观察三组患者用药前(T0)--即基础値、麻醉诱导前(T1)、插入气管导管前(T2)、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