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补肾益智”理论运用电针治疗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的临床观察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补肾益智”电针疗法治疗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VaM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VaMC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针刺组(34例)、电针组(34例)。两组在治疗期间均给予常规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传统毫针刺法,电针组采用“补肾益智”电针疗法,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及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检测评价整体认知功能,均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能力测验第2版(RBMT-Ⅱ)和倒数N项测验(N-back)任务准确率评估日常生活记忆及工作记忆能力,以及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后经组内比较,两组的MoCA量表、RBMT-Ⅱ量表及N-back任务准确率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ERP P300检测较治疗前比较,P300的潜伏期均缩短、波幅均增加,以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治疗后经组间比较,电针组的MoCA量表、RBMT-Ⅱ量表及N-back任务准确率评分较常规针刺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组ERP P300检测的潜伏期与波幅较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电针组、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24%、70.59%,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补肾益智”电针疗法可改善VaMCI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2.“补肾益智”电针疗法可提高VaMCI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记忆能力。3.“补肾益智”电针疗法治疗VaMCI有效,且疗效优于传统毫针刺法。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疏肝宁神针刺法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方法:观察对象收集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五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并知情参与试验患者70例,经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选用疏肝宁神针刺法治疗,采用透刺、头针与常规针刺相结合,针刺1次/日,留针30min,2周为1个疗程,针刺1天休息1天,共针刺2个疗程。对
目的:本次研究通过比较滞针提拉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差异,寻求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更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滞针提拉法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其中治疗组为滞针提拉法组,对照组为常规针刺组,选取患侧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牵正、太阳,健侧合谷,针刺合适深度,以得气为度。治疗组在对照组针刺基础上选取阳白、
目的:探讨大接经法治疗肾精亏虚型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临床疗效,为本病寻求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40例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二科门诊收治的PSCI患者,按就诊先后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0人,对照组2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对照组的患者每次针刺治疗时留针40min,每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本试验共收治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普瑞巴林,每次75mg,日两次。治疗组患者针刺病变节段相应的夹脊穴,针刺得气后,接脉冲电疗仪,每日施治一次,7日为1个疗程,两组共治疗14日,2个疗程。在每次治疗结束后记录患者的VAS评分,疗程前、疗程最后记录患者的HAMD评分、PSQI评分
目的:通过观察头穴丛刺呼吸补泻针刺方法对紧张型头痛(肝阳头痛)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头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以期丰富临床治疗紧张型头痛的针刺处方。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紧张型头痛(肝阳头痛)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呼吸补泻针刺方法,取穴为:头穴丛刺、太冲穴、太溪穴、三阴交穴,除头穴丛刺均为双侧取穴,头穴丛刺
目的:观察以夹脊穴排刺法为主的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并与常规针刺进行差异比较,以期为临床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提供一种更有效的疗法。方法:将纳入的60例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夹脊穴排刺为主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施以常规针刺,治疗组施以常规针刺及L1-L5夹脊穴排刺。每次治疗留针40min,留针过程中行针1次。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治疗前后麻木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从而评价十二井穴点刺放血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临床可行性。方法:研究共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除基础治疗外,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按照经脉流注顺序,从少商穴起至大敦穴止,依次选取患侧十二经井穴进行点刺放
目的:通过针刺右侧足三里穴,观察双侧足三里穴和双侧厉兑穴随时间变化的穴位温度,探讨足阳明胃经合穴与井穴之间经气流注与皮温变化的关系。方法:本次试验纳入60例青年受试者,男女不限,年龄在18-30岁之间,其中健康组30例,平均年龄为24.96±0.99岁;亚健康组30例,平均年龄为25.03±0.92岁。在室温26±1℃,湿度30%±10%的环境下进行试验。两组采用相同的操作方法,受试者安静休息40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并用交叉连接电针的方式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索一种更加便捷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60例符合排纳标准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选取颈夹脊(C2、C3、C6、C7)、天柱、后溪、申脉、悬钟,同侧连接电针;治疗组在对照组选穴基础上采用交叉电针法,两组均选择疏密波,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每周6天,休息1天,1周为一个疗程,坚
目 的:通过临床观察评估调神理气针刺法对帕金森病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形成更优效的针灸治疗方案,造福更多帕金森病失眠患者。方法:本研究选取的60例帕金森病失眠病例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一科门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帕金森病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调神理气针刺法,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常规针刺法,每次治疗40min,每日1次,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