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1949-1976)

来源 :吉林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495355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全球化、能源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等,使得原来繁荣一时的工业文明逐渐走向衰败,西方国家从工业社会逐渐进入到后工业社会,因此,当时的工业建筑、工业设备、工业景观等生产载体也发生了转变,成为阻碍人们进入“文明社会”的绊脚石,开始在人们眼中褪去光环。对此,一些建筑界的相关团体和学者开始提出,应将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建、构筑物以及工业设施、设备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变迁的证据,应该将其列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加以保护,并进行适应性的再利用,这一观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在我国,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自新中国成立开始,吉林省吉林市作为现代工业基地,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成员,其始终与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相随相连。改革开放后,吉林市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工业体系初步完善,国营工业企业闻名全国。20世纪80年代后,吉林市的许多大、中型的工业企业随着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的转型被迫停产,许多老工业区也遭受了“推倒重建”的厄运,大量有价值的工业建、构筑物以及工业设施、设备被拆除和荒废。随着我国工业遗产保护进程的不断推进,吉林市的工业遗产保护问题开始进入相关学者和政府部门的视线。论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下,在工业遗产保护相关的实例和理论研究基础之上,以吉林市1949年-1976年这一时期的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厂史查阅、现场拍摄和实地走访等方式获取有价值的资料,借此机会对吉林市1949年-1976年这一时期工业遗产的现状与特点做出整理和总结,结合吉林市的历史沿革及城市大背景,找到吉林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探索出适用于吉林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有效机制和实践建议。
其他文献
最近,智能眼镜的研发和设计呈现出简单化趋势。华为最新推出的一款可穿戴智能眼镜Eyewear设计简约,功能也不复杂:产品在镜架中增加了扬声器和麦克风,可以与手机连接,能打电话
在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的深入发展背景下,各类企业都加强了信息化管理,大力推进会计信息化,不少企业着手应用云会计模式。现代企业应用云会计模式能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实现
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能源消耗和电力装机容量增加迅猛。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从经济发展模式寻找能源消费的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后果,以便做出实时的、合理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