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早期肺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P-A、B、C、D及相关炎症因子TNF-a、IL-32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方法:(1)将成年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正常无损伤对照组(n=6)和急性胸外伤肺损伤组(n=30),并将急性胸外伤肺损伤组实验兔全麻,实行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控制兔处于屏气状态后,烧断连接实验兔上方1.5m处、重35.g铁锤的固定线,使其精准的撞击兔右胸腋中线的第4、5、6肋处,用床边X线C臂机投射胸片,确认无肋骨骨折、血气胸等干扰因素后,建立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2)于实验开始后的1、2、3、4、8及12h分别经无损伤对照组、急性胸外伤肺损伤组兔颈静脉取血,离心机离心处理后取上清液存放于-70℃冰箱中。然后立即处死实验兔,解剖胸腔,完整取出右肺,沿右主支气管注入4℃生理盐水,每次20ml,共三次,收集肺泡灌洗液置于-70℃冰箱中保存待测SP-A、B、C、D、TNF-a及IL-32含量。并分别在急性肺损伤兔的肺组织中留取损伤肺组织及正常组织,待做病理检测。(3)以双抗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实验后1、2、3、4、8及12h是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TNF-a及IL-32含量。以western方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的SP-A、B、C、D的含量。将将取得的肺组织标本经醋酸铀、硝酸铅双重染色后,置于投射电镜下观察肺泡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肺损伤组肺泡组织有明显的损伤、水肿、出血及炎症反应。肺损伤组肺泡灌洗液中SP-A、B、C、D在各个时间点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TNF-a、IL-32在损伤早期即可明显升高(p<0.05)。肺损伤后肺泡灌洗液中SP-A的含量与TNF-a含量呈负相关(r=-0.122,p=0.03);SP-A、D与IL-32含量呈负相关(r=-0.192,p=0.01;r=-0.077,p=0.01);血清中TNF-a与IL-32h含量呈正相关(r=1.163,p=0.01)。结论:急性肺损伤早期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TNF-a、IL-32含量显著上升与肺损伤时肺组织结构改变相符合,肺泡灌洗液中SP-A、B、C、D均呈下降趋势,其中SP-A与肺泡灌洗液中TNF-a含量呈负相关,SP-A、D与IL-32含量水平呈负相关,血清中TNF-a与IL-32呈正相关,由此可推测SP蛋白在肺损伤早期可对炎症因子TNF-a、IL-32的表达产生负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