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裂霉素C的代谢性相互作用及其与629Ac辐射增敏效应的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angshiza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但放疗作为临床三大治疗手段之一,其疗效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之一是实体肿瘤内不同程度地存在乏氧细胞,这些细胞对放射线和化疗药物敏感性差。生物还原活性物是针对实体肿瘤内乏氧细胞的选择性细胞毒前药,在乏氧条件下经体内的生物还原酶活化产生细胞毒性代谢物,可以增强放疗和化疗效果。作为新一代肿瘤增敏药物,生物还原活性物是今后肿瘤增敏药物研发的方向之一,其生物学作用的关键是生物还原酶。研究生物还原活性物的还原酶,对其药代动力学和药物治疗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为新型生物还原活性物设计提供依据。而在INVITRO或EX VIVO研究生物还原活性物与肝脏药物代谢酶的相互作用,可在药物研发早期预测体内发生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s,DDI),从而减少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因严重DDI被淘汰的巨大风险,并可指导临床上安全合理用药,对未来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1) 丝裂霉素C(MMC)的代谢性相互作用研究:分别用IN VITRO和EX VIVO方法研究MMC在人肝微粒体和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MMC的代谢旨在鉴定代谢产物(Metabolite Identification),分析代谢动力学(Enzymatic Kinetics)和代谢途径(Pathway Identification)。研究MMC的药物相互作用旨在分析MMC对CYP1A,CYP2C和CYP2D的诱导或抑制作用,以及在CYP1A,CYP2C被诱导的情况下,MMC对CYP1A,CYP2C活性的影响。为MMC的代谢性相互作用提供基础资料。 (2) MMC与629Ac辐射增敏效应的研究:研究MMC衍生物629Ac(5-吖丙啶-3-羟甲基乙酸酯基-1-甲基吲哚-4,7-二酮)的细胞毒性和离体辐射增敏效应,以及乏氧、内源性雄烷受体(Constitutive Androstane Receptor,CAR)转染对这些生物效应的影响,并对效应变化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比较MMC和629Ac的细胞毒性和离体辐射增敏效应,为629Ac作为新型辐射增敏剂的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方法:(1) IN VITRO研究MMC的代谢:MMC与人肝脏微粒体共孵浴后,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离、检测孵浴所得的代谢产物。通过观察NADPH、双香豆素(Dicumarol,DIC)
其他文献
<正>《高教论坛》于1985年创刊,是我国创刊最早、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教研究期刊之一(据厦门大学高教所1989年统计,当时全国共有高教期刊750余家,公开发行的仅十来家,本刊便是其
期刊
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联合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对共同性内斜视(CS)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1/2018-01本院收治的CS术后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
目的:探讨和分析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60例为主要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
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标识性政策文件,将京津冀都市圈建设划分出早期阶段和新型阶段,就逻辑构思、功能分区等方面进行政策分析。近几年天津市在前沿领域创建国家
作为中华民族与其生存空间互动以创造文化的关键性中介符号,中华文化关键词“和”与“同”的形成发展,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演进规律,又反映了汉语词汇的演进规律,都有其内在的
目的:研究鹿瓜多肽治疗骨折愈合的疗效。方法选择骨折损伤的部位及性质基本相同的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
锇催化的烯烃不对称二羟基化(AD)反应是制备手性邻二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有机合成及药物合成中有着重要用途。该反应所用的催化剂是由四氧化锇与手性配体配位形成的。由于
建筑物产生裂缝并不可怕,分析原因并作出正确处理是关键。某框架工程底层外墙顶部出现11 mm左右水平裂缝且外倾,给工程已造成安全隐患。由此工程展开力学分析,查找并验证出裂
黄堂宫坐落在南昌新建县松湖镇,宫内供奉的主要是许逊师傅谌母娘娘。长期以来,前去黄堂宫朝奉的农民香蓉络绎不绝。本文拟对农民香客前去朝奉的具体祈求与最高祈求进行一些分析
通过对越野行走运动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普及性进行论述,对越野行走国内外发展现状、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课程的现状、必要性可行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