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女童进展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青春早发育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4-8岁单纯乳房早发育(isolatedprematurethelarche,IPT)女童进展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diopathiccentralprecociouspuberty,ICPP)/青春早发育(earlypuberty,EP)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经全面临床评估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发试验(gonadotrophinreleasinghormonestimulationtest,GnRH激发试验)等确诊为单纯性乳房早发育(IPT)的4-8岁女童,对性征无回退或反复者,由专科医师判断是否需进行第2次GnRH激发试验及试验时机。本研究纳入所有通过第2次GnRH激发试验结果可判断1年内(±2个月)是否进展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青春早发育(EP)者,并分为转化组与未转化组。对这两组患儿初诊时及随诊时的临床数据(起病年龄、病程、年龄别身高、骨龄别身高、身高增长速度、年龄别体重、体质指数、乳房Tanner分期、母亲初潮年龄、出生是否小于胎龄儿)、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指标(黄体生成素基础值和峰值、卵泡刺激素基础值和峰值、黄体生成素与卵泡刺激素的峰值比值、雌二醇、性激素结合球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硫酸脱氢表雄酮、骨龄、子宫长径、子宫体颈比、卵巢体积)进行分析。其中对身高、体重绝对值、体质指数、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硫酸脱氢表雄酮测量值按性别和年龄进行标化,标准化分值(Standarddeviationscore,SDS)=(测量值-均数)/标准差。统计学软件使用SPSS20.0,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数据描述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组间差别的比较选用t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数据用中位数M(四分位距Q)来表示,两组组间差别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两组构成比的比较选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化相关因素的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orwardstepwise,α=0.05)。
  结果:83例研究对象全部经过了两次GnRH激发试验确定是否转化。其中IPT未转化者共36例(未转化组),IPT转化为ICPP/EP者共47例(转化组)。初诊时两组数据分析结果表示:转化组乳房Tanner分期的构成比与未转化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化组血LH峰值与FSH峰值的比值显著高于未转化组[24(0.20-0.26)vs0.21(0.18-0.24),P<0.05];转化组血IGF-1SDS显著高于未转化组(0.68±1.01vs0.17±0.83,P<0.05)。
  初诊时起病年龄、年龄别身高SDS、骨龄别身高SDS、年龄别体重SDS、BMI、BMISDS、SGA构成比、母亲初潮年龄、LH基础值及峰值、FSH基础值及峰值、E2、SHBG、IGF-1、DHEAS及DHEASSDS、骨龄、骨龄超前、子宫长颈、子宫体颈比、卵巢平均容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随诊时两组数据分析结果表示:转化组两次激发时间间隔显著低于未转化组(0.98±0.37vs1.25±0.49,P<0.01);转化组身高增长速率显著高于未转化组(7.24±1.34vs5.89±1.49,P<0.01);转化组年龄别体重SDS显著高于未转化组(1.17±0.97vs0.62±0.91,P<0.05);转化组BMISDS显著高于未转化组(0.91±1.00vs0.44±0.94,,P<0.05);转化组LH峰值显著高于未转化组(15.54±10.66vs4.18±2.43,P<0.01);转化组LH峰值/FSH峰值显著高于未转化组[1.12(0.93-1.42)vs0.32(0.26-0.42),P<0.01];转化组IGF-1显著高于未转化组(328.82±97.25vs239.83±66.38,P<0.01);转化组IGF-1SDS显著高于未转化组(0.81±1.47vs-0.47±1.11,P<0.01);转化组△BA/△CA显著高于未转化组(1.64±0.73vs1.27±0.64,P<0.05)。
  随诊时年龄别身高SDS、骨龄别身高SDS、骨龄别身高SDS增值、年龄别体重SDS、BMI、BMISDS增值、乳房Tanner分期、LH基础值、FSH基础值及峰值、E2、DHEAS及DHEASSDS、骨龄、子宫长颈、卵巢平均容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转化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PT转化为ICPP/EP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乳房Tanner分期和按性别年龄校正的IGF-1SDS。IGF-1SDS较正常参考每增加1SD,IPT向ICPP/EP转化的风险增加84.2%,乳房Tanner分期B3期较B2期的IPT女童,其向ICPP/EP转化的风险增加414.8%。
  结论:IPT患儿虽然存在自限性,但仍有部分患儿有可能会转化为ICPP/EP。转化的风险因素是乳房Tanner分期和血IGF-1SDS。对于乳房分期Tanner及血IGF-1SDS持续进展的患儿,应及时复查GnRH激发试验,以此来及时发现转化,必要时进行适当的临床干预,从而有望改善儿童成年终身高、避免心理的负面影响。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学位
期刊
期刊
学位
【目的】  探讨老年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01月份-2016年12月份期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收治老年自发性气胸患者194例的诊治过程,按所接受治疗方案分成保守治疗组(单纯吸氧治疗)、胸腔闭式引流术组(胸腔闭式引流术(部分联合胸膜粘连术))、胸腔镜手术组(肺大疱切除术),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复发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目的】  通过对SEER数据库中原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不同临床病理因素的预后预测价值,并通过构建列线图预测患者生存率,以指导临床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  【方法】  收集SEER数据库中2004-2015年确诊的原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并接受手术治疗的8993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和生存时间等随访资料,研究的终点事件为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根据年龄、肿瘤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