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壤类型自养细菌群落与微生物固碳对侵蚀-沉积响应规律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iww06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侵蚀是导致土壤退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生态环境和土壤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我国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和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其显著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尤其是固碳。土壤自养微生物可以直接参与并且影响固碳过程。当土壤类型存在差异时,土壤生物和非生物特征也会存在不同,也就会对土壤微生物固碳产生影响。然而,目前针对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壤自养微生物碳固定对侵蚀沉积的响应规律尚不清晰。为揭示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壤自养微生物对土壤侵蚀的响应规律,本研究以黄土和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13C同位素标记培养实验以及实时定量PCR、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技术,分析不同土壤类型间土壤生物及非生物性质和自养微生固碳速率差异,并解释土壤固碳速率、土壤自养微生物特性以及土壤理化因子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土壤自养微生物固碳对土壤侵蚀响应规律。本研究主要获得的结论如下:(1)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明显差异。黄土含水率、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皆显著低于红壤,pH和容重显著高于红壤。其次土壤理化性质对侵蚀-沉积作用响应差异也较为明显,黄土侵蚀区土壤有机碳及其轻组分含量皆大于沉积区,且总氮含量在两者间没有区别;而在红壤区域则相反,沉积区碳氮含量皆显著高于侵蚀区。(2)土壤类型差异对土壤自养微生物特性产生显著影响。红壤自养微生物总体丰度、多样性均显著低于黄土。土壤自养微生物丰度、多样性对侵蚀-沉积作用的响应也不同:黄土沉积区微生物丰度、多样性皆小于侵蚀区;而红壤沉积区微生物丰度高于侵蚀区,微生物多样性则没有差异。其次,自养微生物群落结构也有变化,尽管变形菌门都为最占优势的门细菌,但在有机质含量较少的黄土中专性自养细菌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有机质含量高的红壤。同时相较于其他土壤理化因子,pH对不同土壤类型下自养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影响最大。(3)有机质含量低的黄土中固碳量、固碳速率大于有机质含量高的红壤。相比于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其他所选理化性质,pH是导致不同土壤类型间土壤自养微生物固碳速率产生差异的最主要因子,它主要通过改变专性自养微生物和兼性自养微生物比例发挥作用。但是当土壤类型相同时,活性有机质而不是pH在侵蚀-沉积导致土壤固碳差异过程中起到更关键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肺胚层瘤十分罕见,本文对其临床病理基本特征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本市各家医院患者2例,53岁、27岁男性各1例,病变位于肺周边部位,进行临床、X线病理分析比较。结果 临床表现以周
锈胀裂缝宽度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设计评估的重要参数。通过加速电腐蚀试验。深入探讨了裂缝宽度与锈蚀程度、保护层厚度等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并进行了理论模型有效性的验证
为研究不同灌水量对转基因抗虫棉生物量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以华杂棉H318为试验材料,参照自然蒸发量,设置5个灌溉处理(T1、T2、T3、T4、T5),研究不同灌水量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和
基于当前发生的抗生素污染环境严峻问题,本文开展高活性粘土矿物蒙脱石吸附水中盐酸四环素(TC)的实验研究。采用批处理吸附实验方法,着重考查溶液初始TC浓度、初始pH值、电解
通过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列车移动荷载作用下横观各向同性场地土时域振动传播规律。研究表明,土体的振动总体上随着距离轨道中心线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小,但在土体中显著存
阐述了智能出卷测试系统的设计要求、结构和功能,讨论了其在未来网络化教学环境中的应用。采用了Interbase数据库能够很好地实现C/S模式的转化与设计。
目的探讨自噬对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关节软骨中Ⅱ型胶原和轻链3(Light Chain 3,LC-3)和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炎症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60只C57BL/6小鼠,将前内侧半月板切除按照文献方法造成骨关节炎模型(内侧半月板失稳,Destabilizing the medial meniscus operation,DMM),根据关节腔注射
2010年12月7日,福州大学化工学院博导郭永榔教授、超威公司总裁办孟新华、品管部夏军部长等一行3人专程来到鸿尔达公司,就电动车用超威大容量电池的使用情况、技术改进及创新
通过对国家能源高粱南方区试13个甜高粱品种的分析,研究认为:能源高粱品种在珠三角的特殊环境中,生育期延长,杂交种比常规种明显,但生长正常,即可能源用更可青饲青贮。抗涝性
研究了大田玉米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垄侧栽培、全膜垄沟、全膜双垄模式均能提高0~1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主要生育期(抽雄期除外)内,全膜垄沟栽培模式土壤含水率高于其他处理。全膜垄沟栽培模式在苗期—大喇叭口期内耗水强度较低,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7 153.91kg/hm2和37.59kg/(hm2.mm),具有显著的节水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