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仕宦心态之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t4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历来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化身,忧国忧民的拳拳仁心终生不泯。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读他的全部诗作的话,我们会发现,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子,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其他思想的浸染。本文力图从他仕宦心态的转变这一角度来看杜甫思想的复杂性,并进而了解中国传统士子的心理状态。 本文第一章论述杜甫的积极入仕心态。首先分析了杜甫入仕的三个内在动力:光宗耀祖、重振家声的家族责任,“学而优则仕”“不仕无义”的儒学信条,“生逢尧舜君”“再使风俗淳”的历史使命。其次分析了杜甫求仕的艰辛历程:初次求仕之苦涩,长安求仕之屈辱,战乱入仕之忘我。 第二章论述了杜甫的无奈辞仕心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溯了唐前辞仕意识的心理积淀过程。从儒道两家的经典著作中,找到中国士人在仕途失意之后所尊奉的立身处事原则的理论根据,并考察了唐前代表文人对此一原则的认同态度。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杜甫辞仕的原因。一是对皇帝失去了信心,由对皇帝的亲附到疏离直至绝望而去。二是为朝堂内险恶的政治环境所逼迫。疏救房琯一事之后的所见所闻使他认识到了朝堂中小人的阴毒、险恶,使他对仕途失去了热情,产生了畏惧感。他既不愿做无谓的牺牲,也不屑与奸邪小人同流合污,唯一的道路就是抽身而退、辞职而去。第三部分阐述了他辞仕心态的表现形式:一、全身远害心态。从杜甫乾元二年之后的大量诗作,尤其是一些咏物诗中透露的心态可以看出,全身远害意识在杜甫后期思想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是促使他主动辞官的主要原因之一。二、追求独立自由心态。受时代氛围的熏染,杜甫自小就具有盛唐士人特有的浪漫不羁、追求独立自由的个性特点,这种心性在他早年和晚年的诗作中均有所反映。三、安命心态。儒、道两家在面对人生不可抗拒的外在必然性时都曾提出过以安命心态来消解心头的重压。这成了后世文人遭遇无能为力的人生困境时常用的麻醉剂。杜甫在几经挫折、磨练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命运的不可抗争性,而安顺于命运的排调。这种人生态度的转变典型地体现在他不同时期审视诸葛亮人生的角度的变化之中。四、虚无心态。受释、道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人也常常采用虚无态度来淡化人生的痛苦。杜甫也接受了此一思维方式,在其诗作中时时流露出虚无幻灭的人生态度。 第三章论述从杜甫的仕宦心态看中国文人的人生悲剧。受儒家“忠君”观念的拘牵,中国传统士子总是义无反顾的向国君献忠尽恺,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而不在乎皇帝对他们的冷酷无情、任意宰割。这是他们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儒家所倡导的“入仕为官”人生价值实现模式是中国士人人生悲剧的另一主要原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在我国高校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内容要求进行分析解剖,针对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阐述了自己的
存款保险制度是建立和完善中国金融安全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其次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阐述了作者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反思,最后围绕
<正>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
会议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Internet网连接到几乎世界上任何一台计算机。因此,传统的安全域的概念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边界变得模糊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网络越来越成为全球重要的信息资源,它的应用范围涉及到社会各行业和人们生活的每一角落。其中,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要数当代大学生。正是他们对新知
陕北多沙粗沙区,是指延安/延河以北陕西境内的多沙粗沙区域。该区面积4.35万km~2,占整个多沙粗沙区总面积的58%,年产粗泥沙1.8亿t,占黄河下游粗泥沙总量(4.13亿t)的43.48%,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
在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兵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为数众多的兵器铭文对于研究春秋战国历史,尤其是燕国这种史籍记载相当简略且相互矛盾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燕国的兵
社会教育是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区别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促进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把社会教育概念运用于青少年需要进行概念的转化。青少年社会教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通过业务、资金、信息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业绩评价等,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战略有效贯彻、经营持续改善、价值稳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