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窑洞民居土壤侵蚀效应及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nayinian2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北多沙粗沙区,是指延安/延河以北陕西境内的多沙粗沙区域。该区面积4.35万km~2,占整个多沙粗沙区总面积的58%,年产粗泥沙1.8亿t,占黄河下游粗泥沙总量(4.13亿t)的43.48%,是造成黄河逐年抬高,形成“地上悬河”的主要泥沙源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该区严重的土壤侵蚀,是脆弱的自然环境因素和强烈的人类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窑洞民居无疑是重要的人为因素之一。但该类侵蚀目前尚未受到足够重视。研究窑洞民居土壤侵蚀及其防治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生产实际意义,对于丰富土壤侵蚀学科内容,制定减少入黄泥沙对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本文采取半定位观测、实地调查量测等方法,首次研究了陕北多沙粗沙区窑洞民居土壤侵蚀的涵义、形成过程、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主要再塑地类土壤侵蚀效应大小、波动衰减变化特点,以及窑洞民居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村镇建设对策措施等问题,力求在理论和实用两方面均有所创新。摘要如下: 1、总结评述了土壤侵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认为以往土壤侵蚀研究多偏重于特定区域自然条件下土壤侵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时空变化规律。按照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加强生产建设过程中土壤侵蚀研究,探讨改善人居环境对策、措施,应该是土壤侵蚀学科今后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2、系统地分析了该区窑洞民居的类型、分布、结构模式、建设特点,提出了窑洞民居再塑地类分类系统。认为该区以靠山窑洞、农家小院为主的窑洞民居类型及结构模式,沿沟道、坡面分布特征明显。建设一般都要削坡平基,开挖扰动黄土山体、坡面、地层。形成的主要再塑地类包括窑顶、院落、户间道路、户间空地,以及挖损陡坡陡壁、堆垫人工边坡、废弃坍塌窑洞等。 3、首次探讨了窑洞民居土壤侵蚀的涵义、形成过程、影响因素。认为窑洞民居破坏了相对稳定的下垫面条件,使原地面面目全非,造就了一个全新的侵蚀环境,从而加剧土壤侵蚀;除常见的侵蚀方式外,还包括废弃窑洞坍塌、堆垫边坡非均匀沉降等形式;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受人为因素主导、控制;其特点完全不同于自然坡面土壤侵蚀,以及毁林开荒、陡坡耕种等人为侵蚀形式。 4、首次提出并分析了窑洞民居土壤侵蚀评价指标体系。从窑洞民居土壤侵蚀多呈离散分布,以及表示某些特殊地类侵蚀呈线状、点状分布的需要出发,提出了人居侵蚀模数R、新增人居侵蚀模数△R、人居侵蚀比率r三项评价指标。
其他文献
英语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同义词,但绝大多数同义词是部分同义词,或称为在意义上有同有异的近义词。同义词在基本意义上的一致性为彼此配合使用提供了条件。其差异性,又为词义和
CUBA——项以大学生为主角的篮球赛事于1998年春横空出世,其规模之大,参赛人数和观众人数之众,均创我国篮球赛事之最。6年来,这项赛事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的一项令
城镇化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本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冒险脉冲是数字电路中不期望出现的窄脉冲,主要是由电路部件的传输延迟而导致的。数字电路中的冒险不仅会导致电路的误操作,而且消耗了能量、增加了操作时间,因此在电路设计
综述了红松坚果型优树选择、红松开花结实、无性系繁殖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红松坚果育种研究提出了展望。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在我国高校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内容要求进行分析解剖,针对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阐述了自己的
存款保险制度是建立和完善中国金融安全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其次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阐述了作者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反思,最后围绕
<正>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
会议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Internet网连接到几乎世界上任何一台计算机。因此,传统的安全域的概念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边界变得模糊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网络越来越成为全球重要的信息资源,它的应用范围涉及到社会各行业和人们生活的每一角落。其中,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要数当代大学生。正是他们对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