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陷入了发展困境,甚至一度在电影银幕上“缺席”。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在产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艺术与商业的失衡。电影现实主义如何在困境中突围,焕发新的生命力,促进中国电影持续健康的发展,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时代命题。这也是本文进行“新世纪以来电影现实主义研究”的动机和目的。新世纪以来的电影现实主义处在一个新的生存语境当中,因此对它的研究不能再延续“电影要不要现实主义”的研究思路,而应该将研究重心转移到“电影如何现实主义”上来。因此,本文采用了理论探讨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现实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电影文本为中心,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力求为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持续发展探寻一条可行的道路。重提现实主义是基于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生存境遇,这可以从文化语境,电影的全球化格局以及电影的产业环境三个方面来看。新世纪以后,大众文化逐渐取得主导性社会地位,社会的审美需要从理性认知转向了感性娱乐,官方立场和精英立场也转向了大众立场,这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审美取向受到了挑战。全球化电影格局的形成,使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观念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电影观念的冲击。电影体制的转型使电影现实主义的市场价值受到了质疑。电影现实主义在新的生存语境中受到的多重挑战带来了理论上的困惑,同时也带来了理论探索与建构的动力。现实主义理论定位的开放性和多元性问题、假定性理论的热起导致的电影与现实关系重新提及的问题、电影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多维度理解与阐释问题、“人性化”的讨论对于电影现实主义典型理论的拓展与重构问题,等等,这些理论问题的求解,对于在新世纪的语境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突围与发展至关重要。数字制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电影现实主义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对之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改写。但数字制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对电影现实主义形成冲击,又为其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可能。电影现实主义只有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才能利用先进的技术更好地展现自身的艺术魅力。新世纪电影现实主义在市场上的失利和银幕上的“缺席”,并不意味着电影现实主义的完全消失。事实上,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艺术传统,现实主义一直存在于中国电影创作当中。电影现实主义在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表现样态主要有三种,主旋律电影创造的经典现实主义样式,纪实主义电影创造的进行了现代性转化的现实主义和商业电影中的娱乐化的现实主义。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自身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误区,这也是其陷入发展困境的重要原因。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与国家意识形态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存在情节虚假的问题,损害了现实主义电影的可信度。但是从根本上来看,限制的产生还在于电影创作者对意识形态的误读。新世纪电影影现实主义创作在进行现代性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颇,将“底层叙事”视为唯一的题材选择,在个体化叙事的建构中又忽略了社会性因素的表现,使现实主义电影肤浅化。新世纪以来,纪实主义对电影现实主义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对纪实理论的简单化理解,又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出现了盲目拒绝戏剧性和对纪实手段的因循守旧的问题,消减了电影的观赏性。最后对新世纪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不能丢,但是也不能固守陈腐的思想观念,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和电影本身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做出调整和改进。现实主义精神要深化,加强电影现实主义的当代性,正视矛盾,重建社会性的视野,透视现实生活的真相,这样才能达到现实主义应有的深度和厚度。电影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需要丰富,不能拘泥于淡化情节的结构模式,而应不断开创新的情节模式,增强电影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创作精致的、有吸引力的现实主义影片。电影现实主义本身并不具有商业或非商业的规定性,主要还是取决于电影市场的需要。现实主义电影的商业潜力有待发掘,现实主义电影可以与类型片融合,以适应电影市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