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Loaded Information from a Memetic Perspective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k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传播和文化遗传的理论,自其问世以来,在多领域内对其都有讨论。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翻译,也可以用模因论为指导理论,对某些现象进行研究。迪丝婷之前,人们在研究模因传播时,主要关注模因本身的因素,迪丝婷则强调了人这一主观因素在影响模因成功传播中的地位。自此,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才共同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  以影响模因传播的因素来研究文化负载信息的翻译活动中策略的选择,目前还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课题。本文以翻译策略为体,以模因论为用,在模因论指导下,首先讨论了在翻译过程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对翻译中归化、异化两种策略选择的影响。在翻译模因的传播过程中,人的因素主要是译者和读者,物的因素则指译文本身。在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相当明显的,译者的目的,时代感,文化传播的责任感,都对译者选择策略产生影响。从读者角度看,读者是否接受某个译文,最终决定了该译文的成功与否,也就是说该模因能否成为一个成功的模因。译文读者的文化需求,审美需求,和异质文化接受能力,也是在翻译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文本本身的文体特点和功能特点也要求在策略选择时有所区别对待。本文也讨论了对于核心文化这一特殊翻译对象的处理意见。  其次,模因还是一个共时和历时的概念。讨论翻译策略也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辩证分析,避免形而上学。在历时角度上,讨论了人们的侧重点在翻译策略上的转移,和两种翻译策略的动态转化。在共时角度上,从模因的基因型传播和表现型传播,以及语义等效模因和语用等效模因两个方面,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最后论文得出结论,在翻译过程中,策略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翻译时只有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考虑全面,才能保证拥有较多的受众,使得文本成为强势模因并得以成功的传播,以增进文化交流。文末作者也指出了不足,尚有许多方面不能尽善人意。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信用卡作为一种特殊的信贷服务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吸引海外客户群是国内银行卡海外业务拓展的关键,而成功的信用卡简
当前中国,多数学者只是关注对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语言习得逆过程的关注。语言磨蚀,作为语言习得的逆过程,为全面研究语言习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已成为一个相对独
因其对图像的依赖,图文小说一直以来被评论家认为是一种二流的文学形式。但是,自1992年《鼠族》捧获普利策奖以来,图文小说这一形式得到肯定。加之,因其将文字和图像结合的特点,图
学位
本研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选择地方方言、普通话和英语作为目标语言,以言语适应理论为框架,结合社会身份三原则,分析中国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这三种语言的语言态度,揭示这三种
《荒原》是托·斯·艾略特的代表作,该诗彻底打破了以往的文学传统。“复调”思想是巴赫金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本文透过巴赫金的复调思想这个独特的视角解读《荒原》
隐喻传统上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修辞方法,如今隐喻逐渐成为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家们也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的研究做出了新的尝试。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ahnson)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