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县域覆盖范围广,县域人口占绝大多数。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主要地位。生态县建设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开展生态县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国家生态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状况、国家生态县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区域比较以及政策建议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论文梳理了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的研究结果,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要素进行了界定,并对我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其次,构建国家生态县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和可获取数据,核算34个国家生态县2005-2015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状况。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国家生态县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总体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分析国家生态县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和生态制度的变化情况可知,在生态经济方面,昆山市的生态经济建设在整体上略优于其他县域,赤水市的生态经济发展最快;在生态环境方面,四川、贵州等省份的国家生态县的生态环境发展较差;在生态文化方面,四川省各国家生态县的生态文化发展水平明显优于其它省份,其中,温江区和双流县的生态文化发展较快;在生态社会方面,浙江省、江苏省和北京市的社会发展优势降低,但四川省和贵州省的社会发展优势不断增加。在生态制度方面,辽宁、浙江、江苏等部分省份的国家生态县的生态制度绩效得分呈负增长状态,四川省彭州市和蒲江县的生态制度绩效得分处于降低状态,只有少数生态县呈上升趋势。再者,将国家生态县按东中西部区域划分,比较分析区域内国家生态县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差异。结果显示:2005-2015年,东部地区国家生态县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得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浙江省生态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得分总体上高于江苏省,但后者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得分增长潜力更高。在中部地区,绩溪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得分在整体上高于其他生态县,但霍山县的生态文明发展较缓,且霍山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得分增幅最大。在西部地区,2007年双流县、曲江新区和郫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得分都低于2006年,此后,3个生态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得分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其它国家生态县的建设绩效得分呈波动上升趋势。最后,论文针对前述评价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结合区域优势,加快转变产业结构;(2)减少生态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3)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普及度;(5)建立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加强社会监督制度;(6)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欠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