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力量,既构成了市场经济的主体,促进了社会稳定发展,同时也存在诸多阻碍其有序与健康成长的桎梏,融资难便是首当其冲的中小企业发展之枷锁。自1993年我国实施政策性融资担保以来,其为中小企业融资贡献举足轻重,作用卓有成效,但融资难仍长期困扰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因此,鉴于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和其融资难的现状问题,针对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梳理其发展脉络,阐述其现阶段状况,分析其理论成因与潜在结果,检验其实践效应从而发现存在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政策性融资担保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本文首先从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对其进行梳理,肯定政策性担保的重要地位,继而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呈现政策性担保的现实状况。本文着重对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的实践效应进行研究,从理论角度分析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的成因与结果,据此提出待研究假设,进一步运用倾向值匹配法与倍差法,利用2007-2014年应用政策性担保的创业板中小企业,其中重点考察企业与银行层面影响因素,实证检验了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政策性担保期间内中小企业的贷款可得性未有明显提升,而滞后期企业的整体贷款可得性显著增强,表明政策性担保有效弥补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口,但亦体现该项政策支持力度仍存欠缺;同时发现,参与政策性担保的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担保期还是滞后期其经营业绩恶化,暴露出政策性担保潜在道德风险危机;参与政策性担保的商业银行,其因资本约束的信贷配给行为亦有所减轻。在整体审视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的体系建设后,结合本文研究反映出的实际问题,从政府治理角度,分别就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的体系优化、监管与风险控制、支持政策三个方面给予了一系列有效的改善对策。本文从政府扶持中小企业融资角度进一步探讨政策性担保的实践效应,是对全面有效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有益探索,亦是对深化金融改革的一次拓展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