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力量,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新挑战。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化分工中,利用自身要素禀赋获得了市场准入的机会,出现了短期的繁荣。但随着经济规模持续扩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并未带来附加价值的增加,而是出现了所谓的价值链“低端锁定”现象,直接影响相关企业在全球分工协作网络中的收益,也影响中国的产业升级。如何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路径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文以基于模块再集成的“低端锁定”突破路径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价值链“低端锁定”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分析价值链“低端锁定”现象出现原因,指出价值链“低端锁定”对发展中国家模块供应商的破坏性影响,进一步总结前人对价值链“低端锁定”的突破路径的研究。其次,通过引入模块最优数量模型,从专业化分工的微观层面揭示价值链“低端锁定”的成因,指出发达国家较高的技术潜力导致了系统集成商所需的较为精细化的模块系统,对于发展中国家较低技术潜力的模块供应商意味着模块的过度分割,导致发展中国家模块供应商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低端锁定”;再者,对模块再集成理论进行研究,创新性地提出技术复杂度、技术潜力和当量价值系数三者的乘积即为技术势能,并指出两项(多项)技术的集成存在技术集聚效应。基于技术势能和技术集聚效应分析四种不同类型模块再集成的运作机理,考察模块化系统中模块规模与边界的变化。同时,指出中国企业利用模块再集成这一技术创新方式遵循“价值空间扩展→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格局重构”的发展是相关企业价值链“低端锁定”突破的路径;最后,研究基于再集成的“低端锁定”突破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构建企业内部优势与突破路径的关系模型,同时引入模块集成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企业内部优势对突破路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②模块集成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模块化理论,也拓宽了价值链理论,并为相关中国企业通过再集成破解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陷阱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