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磷利用相关基因网络构建及关键候选基因筛选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C_li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Phosphorus,Pi)是植物生长发育中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施用磷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简称油菜)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和食用植物油源。油菜的需磷量大且对磷敏感,生产中通常大量施用磷肥以保障作物产量与品质。然而油菜对磷肥的利用率较低,大量施磷肥对油菜产量提高受到限制,还会增加生产成本,导致资源枯竭和水土污染等问题。因此,提高油菜的磷利用效率是油菜分子育种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对我国油菜增产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的磷利用效率主要由磷利用基因网络决定。近年来,关于植物磷利用的分子机制在模式植物拟南芥、水稻中已逐渐完善。但是在大多数农作物如油菜中尚缺乏系统研究。鉴于此,本文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在油菜全基因组水平鉴定磷利用相关基因,并构建油菜磷利用途径的基因网络;随后对该基因网络进行了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亚细胞定位、基因复制机制、转录调控机制、表达谱、共表达分析等);同理,重点对在磷利用中起核心作用的PHT基因家族展开了深入解析;最后,基于上述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到3个磷利用候选基因,采用qRT-PCR法对其低磷胁迫响应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本研究为后续深入解析油菜磷利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关键基因资源。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油菜磷利用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分析通过同源检索法,本研究在油菜中双11号(ZS11)基因组中共鉴定到285个磷利用相关基因,分别属于4个转录因子家族(MYB、WRKY、SPX和b HLH)和17个结构基因家族。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磷利用相关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46.0%)、细胞膜(~36.5%)、叶绿体(~7.7%)、液泡(~2.8%)或线粒体(~3.5%)。染色体定位分析结果表明,磷利用相关基因在油菜19条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且更倾向于分布在Cn亚基因组上(An:131个,Cn:149个)。微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磷利用相关基因的扩增主要归因于小规模复制事件(~69.6%):有69个(~26.9%)、58个(~22.6%)和20个(~7.8%)基因分别来自于片段复制事件、同源交换事件和片段交换事件;白菜和甘蓝两个亲本间的异源加倍(~30.4%)也是该途径基因的重要扩增机制,且进化过程中油菜基因组更倾向于复制和保留来源于白菜基因组的基因。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析表明,磷利用相关基因受到32个转录因子家族中的362个转录因子的广泛调控。mi RNA预测分析结果显示,56种mi RNA与90个磷利用相关基因可能存在305对调控关系。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在油菜中有33个磷利用蛋白形成了67对互作蛋白对,暗示这些蛋白可能形成蛋白复合体行使功能。时空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磷利用相关基因在油菜全生育期广泛表达,其中结构基因与调控基因的表达趋势不同,表明了它们在油菜磷利用中的不同分工。此外,大部分复制基因对(106对,~79.1%)功能冗余,有28对(~20.9%)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新功能化或亚功能化,原因是启动子序列发生了差异化。低磷胁迫表达谱分析发现,有90个(~31.58%)磷利用相关基因受低磷胁迫诱导在油菜根和/或叶组织中差异表达,它们可能在油菜磷利用途径中发挥核心作用。共表达分析发现,时空表达谱和低磷胁迫表达谱的共表达网络的核心基因大多是PHT磷转运蛋白家族成员,表明这类基因对磷利用很重要。2.油菜PHT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分析本研究进一步对磷关键转运蛋白PHT家族进行了系统解析。结果表明,ZS11基因组中共有80个PHT基因(简称Bna PHTs)。系统发育分析将该家族划分为5个亚家族(PHT1-5)。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PHT1-5亚家族成员主要定位于细胞膜(Bna PHT1s、Bna PHT4s)、叶绿体(Bna PHT2s)、线粒体(Bna PHT3s)和液泡(Bna PHT5s)中。蛋白质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5个PHT亚家族成员的保守结构域不同,这可能与各家族的功能差异有关。染色体定位结果显示,Bna PHTs基因倾向于分布在Cn亚基因组(An:34,Cn:42)。微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Bna PHTs基因主要来自于小规模复制事件,其中33个(~41.3%)、11个(~13.8%)和8个(~10.0%)基因分别属于片段复制、同源交换和片段交换事件;仅有15个基因(~18.8%)来自于异源加倍,这可能说明Bna PHTs基因近期在油菜ZS11基因组内发生了大量同源替代。时空表达谱分析表明,大部分Bna PHTs基因的表达谱广泛,同一亚家族或进化支成员的表达模式相似。低磷胁迫分析结果表明,有11个Bna PHT1s和4个Bna PHT3s明显受到诱导表达(Fold Change≥2,FDR<0.01),而其他亚家族成员在低磷条件下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3.油菜磷利用候选基因的筛选基于上述时空表达谱和低磷胁迫表达谱分析,本研究从磷利用基因网络中筛选到了3个磷利用的重要候选Bna PHTs基因(Bna PHT1.34、Bna PHT1.29和Bna PHT1.7)。其中,Bna PHT1.34基因在低磷胁迫下的叶中差异表达最高,达7倍;Bna PHT1.29基因则在低磷胁迫下根中3倍差异表达;而Bna PHT1.7基因在低磷胁迫下的叶(7倍)和根(3倍)中均差异表达。共表达分析结果显示,有43个磷利用相关基因与候选基因的时空表达谱构成了70对共表达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0.6;P-value≤0.01)。同理,有32个磷利用基因与它们的低磷胁迫表达谱构成了46对共表达关系,显示了这些基因在磷利用基因网络中的节点位置。此外,本研究还利用qRT-PCR法验证了这3个候选Bna PHTs基因的低磷胁迫表达谱,结果与RNA-Seq基本一致。
其他文献
棉花作为首要的纤维作物,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食用油和蛋白质来源作物。有关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抗病性等性状的遗传研究较多,但棉仁营养品质性状的研究较少,棉仁作为一种食物及饲料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因此,对棉仁营养品质性状进行改良,可以提高棉花的综合利用价值。本研究利用陆地棉中棉所35为轮回亲本,四倍体野生种毛棉P0601211为供体亲本,构建了含559个株系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利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高
学位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幼儿提出了"学会做值日生工作"的教育要求。大班年龄段的幼儿正需要积极参与值日生活动,以增强自信、集体意识,培养劳动习惯、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动手实践能力,让幼儿在生活中得到学习与发展。值日生活动情趣化能让幼儿在没有负担、压力的精神状态下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之中,研究有利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幼儿潜能,满足幼儿更多交往、表达、展示的需求,最终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
会议
水稻产量的持续提高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完成标志着水稻的科学研究和品种选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要实现全基因组有利等位变异基因的利用,需创建丰富的自然变异和鉴定大量的水稻重要性状QTL。而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是既可以创造自然变异,又可以用于QTL定位的良好资源;同时一些CSSLs还可直接应用于设计育种。本研究以籼稻恢复系西恢18为受
学位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水稻的生产水平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其中关乎水稻产量的三大因素就是穗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另外,优良的株型也是提高稻米产量的关键,比如适当的株高和茎杆强度能够增强水稻的倒伏性、适当的分蘖角度能增加植株的光合作用等。因此,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成为了育种学家的选育目标。CRISPR/Cas是一种新型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其在植物遗传改良和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值得期待。
学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电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们生活变得更加多样化。当前,我国的电能计量还存在诸多问题,要使其更好地适应发展需求,需要优化与改进计量措施。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期刊
报纸
水稻的粒型包括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对产量具有重要影响,是遗传复杂的数量性状,需要分解成单个孟德尔因子才能更好地克隆并解析其遗传机制。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可创造丰富的自然变异,能够对QTL进行更精确的定位,是鉴定QTL和挖掘基因的良好材料。CSSL通过受体(轮回)亲本与供体(非轮回)亲本高代回交和自交,结合全基因组MAS,使代换系在受体基因组的遗传背景下只含有少量来自供体亲本的代换
学位
水稻粒型是重要的农艺性状,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但水稻粒型受多基因控制,遗传复杂,所以水稻粒型性状的遗传解析,对水稻粒型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可以将复杂性状分解,是用于遗传研究的理想材料。每个CSSL除了少量来自供体亲本的代换片段外,其余背景与受体亲本相同,有利于剖析和研究这些复杂性状。本研究通过高代回交、自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了一个以优良
学位
株高和粒型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由多基因调控,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horomosomal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CSSL)是研究数量性状的良好材料,能将复杂的数量性状分解成含有少量供体亲本代换片段而遗传背景与受体亲本基本一致的简单性状,从而简化技术难度和提高实验精度。本研究结合高代回交、自交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等方法,培育
学位
多氯联苯(PCBs)是广泛传播的环境污染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选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POPs)物质。PCBs具有多种毒性效应,包括内分泌毒性、免疫毒性和神经毒性等。PCBs在体内会通过CYP450酶系统降解成OH-PCBs,继而生成PCB醌类代谢物。PCB醌具有比母体更高的活性和更强的毒性作用,而关于这类PCB醌类物质的毒性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本论文中,我们在细胞和动物水平全面探索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