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氯联苯醌诱导细胞程序性坏死、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和免疫毒性的机制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ei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氯联苯(PCBs)是广泛传播的环境污染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选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POPs)物质。PCBs具有多种毒性效应,包括内分泌毒性、免疫毒性和神经毒性等。PCBs在体内会通过CYP450酶系统降解成OH-PCBs,继而生成PCB醌类代谢物。PCB醌具有比母体更高的活性和更强的毒性作用,而关于这类PCB醌类物质的毒性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本论文中,我们在细胞和动物水平全面探索了醌型PCB代谢产物(PCB29-pQ)的毒性效应,并深入研究PCB29-pQ暴露下细胞死亡和免疫毒性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本部分主要研究PCB29-pQ诱导MLKL蛋白磷酸化,驱动Hela细胞的程序性坏死,并深入探索了p-MLKL蛋白在程序性坏死和外泌体分泌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PI染色和LDH释放实验证实了PCB29-pQ诱导Hela细胞的膜损伤,表明程序性坏死发生。然后,Western blot检测了程序性坏死的关键通路蛋白RIPK1、RIPK3、和MLKL的表达,使用MLKL si RNA抑制MLKL表达后逆转了PCB29-pQ对Hela细胞的毒性。接下来,我们发现PCB29-pQ刺激的p-MLK蛋白表达增强了外泌体的生物发生和分泌。外泌体与p-MLKL相互作用,并包裹p-MLKL蛋白释放到细胞外,最终缓解PCB29-pQ诱导的程序性坏死。最后,我们使用外泌体分泌抑制剂GW4869作用于Hela细胞,发现抑制外泌体显著提高Hela细胞程序性坏死水平。这表明PCB29-pQ在攻击细胞时建立了p-MLKL-外泌体分泌的负反馈回路。总体而言,我们的实验表明外泌体包裹p-MLKL蛋白释放对PCB29-pQ诱导的程序性坏死具有保护作用。第二部分:本部分主要探究PCB29-pQ诱导中性粒细胞NETosis-一种不同于凋亡和坏死的新型死亡方式,也称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首先,通过扫描电镜和免疫荧光拍照定性分析NETs的释放现象,结果表明PCB29-pQ明显诱导NETs形成。之后,胞外DNA定量分析以及MPO释放实验表明PCB29-pQ在时间梯度和浓度梯度作用下诱导NETs释放。接下来,我们探究NETs形成的机制,使用PAD4抑制剂Cl-amidine,并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H3Cit的表达以及与胞外DNA的共定位。我们发现Cl-amidine抑制PAD4后,消除了PCB29-pQ作用后H3Cit蛋白表达以及H3Cit与胞外DNA的共定位。这说明PAD4参与PCB29-pQ诱导NETs释放的过程。PAD4激活后,诱导染色质解聚并随着细胞膜破损释放到细胞外形成以DNA为骨架的网络结构是NETs形成的必要过程。CCK8实验和LDH释放以及PI染色证实了PCB29-pQ对中性粒细胞的膜破损程度。此外,我们发现PCB29-pQ暴露中性粒细胞后诱导ROS产生和自噬通路的激活。使用ROS清除剂NAC和自噬抑制剂3-MA探究ROS和自噬对NETs形成的影响,实验发现NAC和3-MA显著逆转NETs的形成。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表明PCB29-pQ诱导PAD4激活并瓜氨酸化组蛋白导致染色质解聚,细胞膜破损后NETs释放并伴随着细胞死亡,这些过程是由细胞内ROS和自噬信号介导的。第三部分:鉴于PCB29-pQ对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效应提示其免疫毒性,本部分主要在动物水平研究PCB29-pQ连续暴露对小鼠脾脏T细胞和B细胞的影响,直接在小鼠体内评估了PCB29-pQ的免疫毒性作用。我们使用C57BL/6小鼠经PCB29-pQ浓度梯度处理(2.5,5,10 mg/kg体重,每周腹腔注射一次,连续4周)。实验表明,PCB29-pQ暴露后小鼠体重减轻,但脾脏器官指数显著增加,且脾脏结构明显肿大损伤。然后,我们提取暴露完成后的小鼠脾脏单细胞悬液,发现脾脏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19+B细胞都明显减少。接着,我们探究脾脏淋巴细胞减少的原因,通过TUNEL染色和组织caspase-3免疫荧光分析表明脾脏细胞凋亡增加。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凋亡基因caspase-3和Bax都显著上调而抗凋亡基因Bcl-2却减少。我们还发现PCB29-pQ在脾脏中诱导MDA水平的显著增加,以及SOD酶活性减弱,这证明PCB29-pQ诱导了脾脏氧化应激。最后,我们探究了脾脏中Th1和Th2标志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PCB29-pQ作用后引起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并且促进Th1型免疫反应。总之,我们发现PCB29-pQ处理靶向凋亡途径和Th1/Th2细胞因子不平衡,诱导小鼠脾脏功能障碍显示明显的免疫毒性。总之,我们探究了PCB29-pQ诱导的不同细胞死亡毒性及免疫毒性,以期补充加强PCBs醌类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机制,为更好的预防和处理PCBs类物质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其他文献
<正>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我园开始更多地关注幼儿的自主发展,着重培养幼儿自主管理意识,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幼儿自主管理行动就是幼儿的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自我解决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充分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每一位幼儿提供发挥自主意识与能力的平台。让幼儿担当班级小管家,深度参与"班级物品项目制管理",就是我们自主管理行动
期刊
棉花作为首要的纤维作物,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食用油和蛋白质来源作物。有关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抗病性等性状的遗传研究较多,但棉仁营养品质性状的研究较少,棉仁作为一种食物及饲料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因此,对棉仁营养品质性状进行改良,可以提高棉花的综合利用价值。本研究利用陆地棉中棉所35为轮回亲本,四倍体野生种毛棉P0601211为供体亲本,构建了含559个株系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利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高
学位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幼儿提出了"学会做值日生工作"的教育要求。大班年龄段的幼儿正需要积极参与值日生活动,以增强自信、集体意识,培养劳动习惯、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动手实践能力,让幼儿在生活中得到学习与发展。值日生活动情趣化能让幼儿在没有负担、压力的精神状态下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之中,研究有利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幼儿潜能,满足幼儿更多交往、表达、展示的需求,最终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
会议
水稻产量的持续提高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完成标志着水稻的科学研究和品种选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要实现全基因组有利等位变异基因的利用,需创建丰富的自然变异和鉴定大量的水稻重要性状QTL。而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是既可以创造自然变异,又可以用于QTL定位的良好资源;同时一些CSSLs还可直接应用于设计育种。本研究以籼稻恢复系西恢18为受
学位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水稻的生产水平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其中关乎水稻产量的三大因素就是穗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另外,优良的株型也是提高稻米产量的关键,比如适当的株高和茎杆强度能够增强水稻的倒伏性、适当的分蘖角度能增加植株的光合作用等。因此,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成为了育种学家的选育目标。CRISPR/Cas是一种新型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其在植物遗传改良和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值得期待。
学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电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们生活变得更加多样化。当前,我国的电能计量还存在诸多问题,要使其更好地适应发展需求,需要优化与改进计量措施。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期刊
报纸
水稻的粒型包括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对产量具有重要影响,是遗传复杂的数量性状,需要分解成单个孟德尔因子才能更好地克隆并解析其遗传机制。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可创造丰富的自然变异,能够对QTL进行更精确的定位,是鉴定QTL和挖掘基因的良好材料。CSSL通过受体(轮回)亲本与供体(非轮回)亲本高代回交和自交,结合全基因组MAS,使代换系在受体基因组的遗传背景下只含有少量来自供体亲本的代换
学位
水稻粒型是重要的农艺性状,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但水稻粒型受多基因控制,遗传复杂,所以水稻粒型性状的遗传解析,对水稻粒型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可以将复杂性状分解,是用于遗传研究的理想材料。每个CSSL除了少量来自供体亲本的代换片段外,其余背景与受体亲本相同,有利于剖析和研究这些复杂性状。本研究通过高代回交、自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了一个以优良
学位
株高和粒型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由多基因调控,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horomosomal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CSSL)是研究数量性状的良好材料,能将复杂的数量性状分解成含有少量供体亲本代换片段而遗传背景与受体亲本基本一致的简单性状,从而简化技术难度和提高实验精度。本研究结合高代回交、自交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等方法,培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