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从健康的雏鸡和仔猪盲肠中分离鉴定出三株益生菌,采用MTT和细胞病变方法,分别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PK-15细胞模型上初步评价了三株益生菌对TGEV和IBV抑制率的影响,探讨益生菌的抗病毒作用。实验中首先利用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16Sr RNA,抑菌试验等方法分离鉴定出了三株益生菌,分别命名为:L1—德氏乳杆菌德氏亚种(Lactobacillus.delbrueckiisubsp.delbrueckii)、L2—德氏乳杆菌乳亚种(Lactobacillus.delbrueckii subsplactis)和L3—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利用MTT法测定益生菌处理后的细胞活性,经统计分析得出益生菌对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为L1株1011 cfu/ml,L2株1012 cfu/ml,L3株1012 cfu/ml,益生菌培养上清1:2的稀释液,益生菌灭活菌体和破碎菌体成分在实验浓度均未显现细胞毒害现象。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开展下列益生菌的抗病毒作用研究。实验分组:第1组:益生菌与上述2种细胞预先分别孵育后再攻毒;第2组:2种细胞感染病毒后再接入益生菌;第3组:益生菌与病毒同时接入细胞;第4组:益生菌对照;第5组:病毒对照;第6组:正常细胞对照。实验结果:以MTT法测定益生菌和病毒(TGEV和IBV)处理后的细胞活性,通过公式计算病毒抑制率。结果表明,无论是在PK-15细胞上,还是在CEF细胞上,益生菌成分和不同加入方式均可显著地提高益生菌对TGEV和IBV的抑制率(P﹤0.05),并且这种作用具有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益生菌-细胞-病毒相互作用后的细胞病变结果显示,益生菌及其培养上清与TGEV和IBV同时接入细胞可以极显著的阻碍TGEV和IBV引发的细胞病变,推测其可能具有直接的杀灭病毒作用。在实验中,我们分别研究了益生菌活菌、培养上清、灭活菌体和破碎菌体成分的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益生菌的各种形式均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但在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原因可能是其抗病毒作用的机制不同。益生菌与细胞作用后再感染病毒,对TGEV和IBV抑制率升高的结果反映出了益生菌对TGEV和IBV吸附细胞的阻断作用;从益生菌与病毒同时接入细胞后降低病毒对细胞侵害的现象,可以看出益生菌可能对病毒具有直接破坏作用;细胞感染病毒后再接入益生菌对TGEV和IBV抑制率极低的现象说明,病毒感染后益生菌再很难发挥作用。综上所述,在体外益生菌对TGEV和IBV细胞病变影响的实验中,所分离的三株益生菌及其培养上清都极显著地阻碍了TGEV和IBV细胞病变程度,但各菌种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这一结果说明益生菌可能具有直接破坏病毒的作用,并且具有菌种特异性。初步确定这三株益生菌具有抗病毒作用。益生菌菌株可以直接破坏TGEV和IBV,又可以阻断病毒对细胞的感染、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