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用关联-顺应模式探讨翻译过程,并以小说《洗澡》的翻译为例,证明该模式对翻译过程的解释和指导作用。文章指出:关联理论长于解释力而短于描述力,顺应论长于描述力而短于解释力,因此可利用它们的互补关系构建关联-顺应模式。该模式分为语篇释意过程和语篇产出过程。两者看似先后进行,实则同时运作。语篇释意过程含有明示-推理的性质,译者的目标是寻找关于作者意图的最佳关联。这一目标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达到,因为原文包括强交际和弱交际,弱交际意义含糊,允许多种阐释。此外,作品风格也是作者意图的反映,因此,译者还需寻找关于作品风格的最佳关联。语篇产出过程进行的条件之一是语言的三特性: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它们使译者能够顺应翻译目的和语境,在一系列可能选项中灵活选择合适的语句。本文从四个角度阐述了这一过程:1、语境顺应。这部分描述了两类关系:一是翻译目的与作者意图之间的关系;二是原文社会文化与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及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2、语言结构顺应。这部分从四个层面讨论了结构顺应:语言层面、词汇层面、句子层面和篇章层面。3、动态顺应。这部分论述了时间因素给翻译活动带来的动态变化。4、译者的意识程度。这部分阐述了译者对自我意识的控制问题。最后,本文以小说《洗澡》的翻译为例,进一步说明了该模式对翻译过程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