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大麻二酚纳米胶束的制备及抗乳腺癌作用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db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2020年,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最常见癌症,在新增癌症病例中占11.7%,对女性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威胁。虽然随着检查手段和治疗手段的进步,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当前的化疗等治疗手段仍有不足之处,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往往产生不良影响。大麻二酚是桑科植物大麻的非精神类活性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细胞周期阻滞、抗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调节肿瘤微环境、与化疗药物具有协同作用且能够减少化疗药物的毒性。但是大麻二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仅有0.1 μg·mL-1,临床应用多通过口服或口腔粘膜喷雾的方式给药,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仅为6%左右,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由于EPR效应,聚合物胶束给药系统具有被动靶向作用,而且能够提高亲脂性药物的水溶性和在体循环时间,从而提高药效。因此,本研究通过合成不同分子量的两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聚己内酯(mPEG2k-PCL2k 和 mPEG5k-PCL5k)和聚乙二醇-聚丙交酯(mPEG2k-PLA2k 和mPEG5k-PLA5k),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负载大麻二酚的纳米胶束,并对聚合物材料及载药胶束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对大麻二酚游离药及载药胶束体外抗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活性、机制及其药代动力学进行评价。方法和结果1.嵌段共聚物mPEG-PLA和mPEG-PCL的合成和表征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为引发剂,与D,L-LA或ε-CL发生开环聚合反应,通过调整mPEG的分子量以及mPEG和D,L-LA或ε-CL的质量比,获得不同分子量的嵌段共聚物mPEG2k-PCL2k、mPEG5k-PCL5k、mPEG2k-PLA2k 和mPEG5k-PLA5k。利用1H-NMR确认产物的结构和分子量,利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各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度仪分别表征聚合物胶束的形貌、粒径和电位。结果显示,合成的聚合物材料分子量符合预期,mPEG2k-PCL2k、mPEG5k-PCL5k、mPEG2k-PLA2k和mPEG5k-PLA5k 的 CMC 值分别为 1.12μg·mL-1、1.27 μg·mL-1、1.95 μg·mL-1、0.87 μg·mL-1。各聚合物在水中形成的胶束为类球形,粒径在10-100 nm之间,均带负电荷。结果表明,合成聚合物的方法稳定可控,在水溶液中形成的胶束粒度符合纳米胶束的定义。2.负载大麻二酚纳米胶束的制备和表征利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负载大麻二酚的纳米胶束,利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度仪对载药胶束的形貌和粒径进行测定,并考察其在室温及37℃条件下的稳定性;利用超高效液相法测定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用透析法考察了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性能。结果显示,载药胶束粒径分布均匀,投药量10mg以下的各载药胶束与空白胶束的粒径相比,有所增大;各种条件下,CBD载药胶束的粒径都非常稳定,7天内没有明显变化;除mPEG2k-PLA2k外,各聚合物对大麻二酚的包封率均在90%以上。体外释放结果表明,mPEG2k-PLA2k-CBD、mPEG5k-PLA5k-CBD、mPEG2k-PCL2k-CBD、mPEG5k-PCL5k-CBD 胶束在 7 天内分别释放了 35.53%、40.54%、22.43%和24.82%,说明各胶束具有一定的缓释功能。3.负载大麻二酚纳米胶束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研究利用香豆素-6作为荧光探针,模拟难溶性药物在聚合物胶束中被MCF-7和MDA-MB-231乳腺癌细胞摄取的行为,发现聚合物胶束能够增加细胞对难溶性药物的摄取,其中mPEG5k-PLA5k对细胞摄取的影响最大。采用MTT法考察空白胶束及载药胶束对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各空白胶束在0-1000 μg·mL-1的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活性没有影响,说明本研究合成的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各载药胶束能够抑制MCF-7和MDA-MB-231细胞的增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IC50值,说明药物被胶束包载后能增强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利用MDA-MB-231细胞构建荷瘤小鼠模型,比较游离药及载药胶束对小鼠体内肿瘤增殖和小鼠体重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空白组和游离药组,胶束mPEG2k-PLA2k-CBD抑制肿瘤增殖作用更强,且对小鼠体重没有显著影响。4.负载大麻二酚纳米胶束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采用JC-1作为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BD和载药胶束对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纳米胶束更能够促进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抑制蛋白Bcl-2和mTOR的表达,促进Beclin 1、LC3B-Ⅱ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自噬。5.负载大麻二酚纳米胶束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了大鼠血浆中大麻二酚的UHPLC-QqQ-MS分析方法,方法专属性好、线性、精密度、回收率良好。考察了尾静脉注射CBD及载药胶束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相比于游离大麻二酚,载大麻二酚的纳米胶束mPEG2k-PLA2k-CBD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增加,平均驻留时间(MRT)增加,清除率(CLz)降低,说明CBD载药胶束能够延长大麻二酚的在体循环时间,减慢药物从体内清除速度。
其他文献
本文第一部分对缺血性脑白质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行综述,并梳理了中医对脑的生理功能及与脑白质病相关的中医病名、病机、治疗的认识和探索。临床研究部分为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白质病的回顾性研究,筛选出治疗时间为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病例167例,共记录就0、1、2、3个月的就诊信息713 次。研究目的:(1)研究缺血性脑白质病的合并疾病,分析其可能危险因素和疾病之间的联系;(2)评估中药治疗缺血性脑白质病的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其高发病率以及潜在的对老年群体生活的致残性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祖国医学传统小夹板技术是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小夹板技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因固定而产生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并使患者感觉舒适,耐受性好,给骨折患者的快速愈合和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创造有利的良好条件。本文通过文献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传统中医蒙医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行整理分析,全文总共分为三
研究目的:通过研读李东垣的代表著作,明确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理论基础,并对著作中涉及桃仁、红花的疾病与方剂进行整合与分类,分析并总结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经验,完善传承谱系,为现代中医临床服务。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信息学方法,系统搜集、整理李东垣著作中涉及桃仁、红花的的病证及论述,并分门别类。通过理论归纳、逻辑推理等,全面研读李东垣相关著作及参考资料,归纳、总结其在各类病证中运用桃仁、红花的学
研究目的1.观察和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患者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2.观察和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育情况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研究方法1.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纳入以缓解EMs痛经为管理需求的患者。运用互联网EMs慢病管理工具建立健康档案,从疾病情况、中医症状、心理情况、认知行为方式方面综合评估;结合患者意愿及中医辨证分型从生物医学管理、认知行为干预、心理
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在消化内科疾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精神压力的提高,FD的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本病发病因素以及病理机制复杂,目前尚未阐明;治疗上,西医仍以对症治疗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其容易反复,且副作用较多。中医根据FD的主要症状特点,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证”等范畴,认为本病
研究背景缺血性心脏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引起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和致死的首位原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造成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心律失常。因此,寻找一种预防改善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具有重要价值。针刺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发挥着积极的意义。临床研究证实,对于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针刺能够达到改善的效果;同时,针刺能够明显的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基础研究也表明,针
本论文结合当今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养生需求,运用中医学传统研究方法,在整理金元时期食疗相关著作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总结归纳、分析比较、分类对比的理论研究方法,对金元时期食疗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从食疗的概念开始,对历代食疗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总结金元以前食疗理论特点的基础上对金元时期食疗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对影响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分析,研究其发展的时代背景。本研究所选取的研
目的:通过观察小细胞肺癌(SCLC,Small-Cell Lung Cancer)患者的症状、舌脉、西医治疗、临床分期等情况,归纳SCLC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并分析与之相关因素的关系,为SCLC患者在证候规范化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和/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引。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制定《小细胞肺癌临床证候观察表》,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
研究背景经络学说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经络的客观存在与生物学内涵的研究是中医科研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上世纪中叶以来,国内外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观察到了经络的一系列生物物理特性,为经络的客观存在提供了证据。经络是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因此经络的可视化研究是现代经络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缺乏安全便捷可从体表直接观察的可视化技术,寻找新的可视化技术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真真正正的
炎症因子主要是由单核/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参与炎症或级联反应,包括IL-1β、1L-6、IL-8、TNF-α等。这些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多种疾病的炎症、感染和免疫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可引起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全身炎症级联反应综合征等。尤其在新冠肺炎中,这些炎症因子引起的细胞因子级联风暴因致死率高被人们广泛认知。然而,炎症反应是由多因子多靶点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级联网络,炎症调节网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