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和静息态脑功能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sting state fMRI)分析隐匿性痉挛双瘫(spastic diplegic cerebral palsy, SDCP)的全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探讨隐匿性SDCP的脑损伤模式。方法:我们选用16例隐匿性SDCP患者和16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磁共振常规扫描均未见异常。所有患者均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ross Motor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所有受试者进行磁共振扫描,获取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3D 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gradient echo,3D MP-RAGE)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nging, T1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数据,其中12例隐匿性SDCP患者和14例正常对照组行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全部大脑。采用VBM技术比较隐匿性SDCP与健康志愿者脑灰白质体积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BSS技术比较隐匿性SDCP与健康志愿者脑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变化,寻找有显著性差异的脑白质纤维。并对隐匿性SDCP患者的灰白质差异点与GMFCS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估隐匿性SDCP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局部一致性(regionalhomogeneity, ReHo)、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以及关键脑区包括中央前回和丘脑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隐匿性SDCP双侧基底节区、丘脑、岛叶和左侧中脑灰质体积减少,胼胝体后部和右侧放射冠白质体积减少,全脑灰白质未见体积增加。隐匿性SDCP脑灰质与白质的体积减少与患者的GMFCS均无显著相关性。隐匿性SDCP的多个纤维束FA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主要包括双侧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后回及旁中央小叶、前额叶、颞叶、内囊和外囊、胼胝体、扣带回、丘脑、脑干和小脑等部位的纤维束。其中双侧前额叶、丘脑、内囊、胼胝体和脑干的纤维束与GMFCS呈显著负相关。相对于正常对照组,隐匿性SDCP患者脑ReHo值减低区域主要包括双侧额顶颞叶、小脑、右侧扣带回和右侧豆状核,增加区域包括左侧楔前叶、距状回、梭状回和右侧楔前叶。隐匿性SDCP组全脑ALFF未见明显增高或减低区域。功能连接分析显示与双侧中央前回功能连接减低区域主要位于左侧的颞叶和双侧的颞枕叶,包括双侧梭状回和舌回;功能连接增强区域主要位于对侧中央前后回和运动辅助区以及同侧的中央后回。双侧丘脑功能连接减低的区域主要包括双侧基底节区、扣带回和前额叶;连接增强的区域主要包括双侧的中央前回、对侧小脑。结论:隐匿性SDCP的脑结构和功能改变存在特定的空间分布模式,其特定的分布可能与该病的病理基础有关。这些异常有助于理解隐匿性SDCP的发病机制,从而提供早期诊断的潜在影像学指标。